语润土家寨 同心筑华章——宣汉县普通话推广活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巴山脉横亘川东,层峦叠嶂间,宣汉县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川渝相拥的沃土之上。作为巴蜀大地土家族人口最繁、唯一聚居且专设土家族乡的县域,近七万土家族同胞与汉族乡亲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依。土家摆手舞的刚健与汉族山歌的悠扬在山间交织,织就一幅“各美其美”的文化锦缎,更铺展成“美美与共”的民族画卷。
近年来,宣汉县深植土家族聚居区的文化土壤,将普通话推广与教育提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精准对接,以一场场有温度、接地气的推普活动为钥,打开语言隔阂的枷锁;以一缕缕润人心的语言春风为媒,凝聚文化认同的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涓涓溪流,浸润着每一位土家儿女的心田,最终汇聚成推动区域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2023年,宣汉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这份荣誉正是对其推普工作与民族团结建设深度融合成效的生动注解。
校园筑基:语润童心育共同体未来之苗
语言是教育的基石,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筑牢未成年人的语言根基,就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未来力量。宣汉县以学校为核心阵地,构建起覆盖学前到中学的全链条推普教育体系,让普通话成为校园里最动听的语言。
在土家族聚居的龙泉、渡口等乡镇,幼儿园的教室里每天都传出欢快的儿歌。老师们创新采用“儿歌教唱+情景互动”的模式,将土家族的生活场景融入普通话教学中,“辣椒红,玉米黄,土家娃娃把歌唱”这样的乡土童谣,让孩子们在熟悉的语境中大胆开口。三墩土家族乡中心校更是将推普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晨间经典诵读”“书写规范字”等活动提升教师素养,借助班级QQ群向家长发出推普倡议,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的教育网络。电子显示屏上“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的标语格外醒目,推普家园联系栏里孩子们的手抄报色彩斑斓,无不诉说着语言学习的热情。
城区学校则以更高标准推动推普工作与家国情怀培育的深度融合。宣汉县师源外国语小学举行的“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主题升旗仪式上,六年级学生桂明淇分享的故事令人动容——她的家人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外地游客介绍宣汉的巴山大峡谷、土家族十三寨,让家乡的美景走向更远的地方。随着“普通话推广周”的启动,经典诗文朗诵会、情景对话展演等活动相继开展,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在生动的情景模拟中体会语言沟通的力量。这种从校园到家庭、从课堂到生活的全方位渗透,让土家族青少年不仅掌握了交流工具,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学好普通话,做文化小使者”的自觉意识。
产业赋能:言通致富路绘共富新图景
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曾面临这样的困境:当地盛产的辣椒、中药材品质优良,但约六成农户因普通话不流利,在对接外地收购商、学习先进种植技术时屡屡碰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推普兴乡·语润梨树”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转机。团队开设的“产业推普培训班”别具特色,老师们一边用普通话讲解辣椒疫病防治技术,一边模拟与收购商的谈判场景,让村民在掌握种植技巧的同时,学会清晰表达产品优势。“以前跟外地老板打电话,说不清楚辣椒的产量和品质,现在能流利介绍了,订单都多了不少。”村民陈连芳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中,宣汉县更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村与数字时代的桥梁。推普志愿者联合当地网络红人,为农户开展“抖音直播带货技巧”培训,从产品介绍的话术设计到快递打包的注意事项,手把手传授电商技能。志愿者们还指导村民用普通话录制“我为家乡代言”短视频,镜头里,土家儿女手持鲜红的辣椒、饱满的中药材,用真挚的语言讲述家乡的故事,让大山里的“土特产”通过网络走向全国。这种“职业技能+普通话”的培训模式,不仅让梨树村这样的村寨拓宽了增收渠道,更让农牧民深刻体会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就能更好地对接外界资源,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
文化铸魂:语搭连心桥聚民族认同之力
为增强推普吸引力,达州地方高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策划了“推普乡村大舞台”民族交流汇演,与村民同台献艺,增进情谊,传承“摆手舞”等非遗文化,深化青年学子传承民族文化使命感。此外,团队还手把手指导村民运用手机拍摄、剪辑技巧,用普通话录制“我为家乡代言”短视频,助力“土特产”的宣传推广。
“推普乡村大舞台”上,文化交融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达州地方高校的志愿者与土家儿女同台献艺,一边是普通话朗诵的《我爱你,中国》,声情并茂;一边是土家族传统摆手舞,舞姿矫健。悠扬的土家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用普通话重新演绎,熟悉的旋律搭配规范的歌词,让民族文化在新的表达形式中焕发生机。这种普通话叠加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模式,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又打破了文化传播的语言壁垒,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频共振。
从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到田间地头的技能培训,再到文化舞台上的交融共舞,宣汉县的推普工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教学范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普通话是沟通的工具,让各民族群众打破隔阂、畅所欲言;是致富的桥梁,让土家儿女融入发展大局、共享时代成果;是文化的纽带,让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同频共振、生生不息;更是精神的旗帜,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
语言相通则心灵相通,心灵相通则命运与共。宣汉县的实践充分证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提升地区发展能力的务实之举,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工程。在未来的道路上,随着推普工作的持续深入,必将有更多土家儿女借助普通话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在语言的浸润中更加牢固,指引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共同书写新时代川东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供稿:四川文理学院马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