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县: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高县: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2025-11-27 15:5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冬,远山含黛。冬阳下,四川高县县城南广河畔竹影婆娑、柳丝轻扬、鹤影翩跹、游人如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画卷徐徐舒展开来。

近年来,高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赢。

生态改善三大保卫战齐头并进

连日来,数千只红嘴鸥在高县县城南广河畔、公园、广场等地觅食、嬉戏,市民、游客争相拍照、投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无比温馨。

南广河纵贯高县84千米,是高县的母亲河。“曾经,这条河里网箱林立,沿岸污水直排、垃圾乱倒。”市民李国华是土生土长的高县人,见证了南广河水由“浊”变“清”。站在县城东区湿地公园观景台上,望着清可见底的南广河,李国华无比感慨:“水清了,鱼多了,稀有鸟类常来作客。”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发展,不能付出生态代价。”近年来,高县吹响“保护母亲河”攻坚号角,坚决取缔南广河段网箱养鱼,并牵头成立川滇两省8县1区“南广河流域县级河长联盟”,建立机制共同推进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等;严格落实河长湖长制,持续推进城市、城镇、农村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如今,南广河高县段出入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全县18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农村安全人饮率达100%。

与此同时,高县多措并举,紧盯工业源、治理扬尘源、严管移动源、加强面源监管,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全县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超90%。

生态的改善,不仅让蓝天白云在高县成为日常,还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回归。鸳鸯、红隼等珍稀鸟类在县境频频现身。“这些‘生态精灵’的回归,是全县生态日趋向好最有力说明。”高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赋能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小雪”时节,寒意渐浓。在高县来复镇供港蔬菜基地,村民正精耕细耘。

高县供港蔬菜基地采用智能技术标准化种植、三重检验品质,产品已进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这不仅亮出了“高县绿色蔬菜”招牌,还打通了“优质优价”的市场通道,激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高县22个备案供港蔬菜基地总面积超6000亩,已实现13个镇全覆盖。

蔬菜供港,仅是高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县立足县情,全面推行农业绿色防控,筑牢茶叶、蚕桑、林竹等传统农业优势产业“根基”,激发产业新“生机”。

开展有机桑园认证提升蚕茧“生态”质量,茶叶严控农药实行生物防治……系列举措之下,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发展优势,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高县有机生丝实现出口欧洲的“零突破”;茶叶引来众多外地茶商交易,川红功夫红茶、早白尖绿茶等高县茶品出口乌兹别克斯坦、欧盟、美国等地;沙河有机柠檬大量出口东南亚以及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全县水稻、高粱等酿酒专用粮及各类“订单”蔬菜种植面积连年递增……

含“绿”量明显提升了含“金”量。高县85余万亩桑、茶、竹及众多果蔬,绿了山坡富了村民。全县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生态惠民“幸福山水”全民共享

生态红利,全民共享。

高县来复镇大屋村依托茶产业和交通、区位等优势,农旅融合,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受穷,现在靠着绿水青山致富。”该村村民杨后付看到家门口游客越来越多,拿出积蓄办起“农家乐”,年收入成倍增长。

该县山河村将300余亩闲置土地打造为集种植、研学、旅游于一体的农耕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每年为村民带来劳务收入近100万元。“过去到处打零工,现在家门口护绿收入还翻番。”算着收入账,该村村民王秀英喜上眉梢。

高县可久镇近年来依托纵贯镇境的二夹河打造“稻渔共生”现代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园500亩,带动全镇发展稻田养鱼5000亩,稻鱼年综合产值达1.3亿元,蹚出了一条“绿色”强镇富民新路子。

“开窗见绿,出门见景。”高县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景观景点等举措,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全县建成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 13座、村组收集点1700余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伴随亮化、美化、洁化工程的实施,一个个农家庭院变成一幅幅别致的山水画。

目前,高县已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拥有国家AAAA、AAA、AA级景区共6个。2024年,全县综合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5%、10%,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格局。(供稿方:高县融媒体中心陈小芳)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