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苕丝“链”起大产业——高县胜天镇五马村集体经济“破茧成蝶”之路
高县胜天镇五马村立足本地传统红苕资源,在致富带头人龚翠香的引领及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引进企业、建立粑丝厂、发展集体经济,成功将低附加值的苕丝糖半成品升级为品牌化终端商品,实现产业链延伸、村民增收。

困境与机遇并存
五马村,虽毗邻胜天镇场镇,却长期面临“发展盲区”的产业发展窘境。没有红岩山那样独特自然旅游资源,无突出区位优势,村民大多以种植红苕、水稻等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村民将红苕、糯米等加工成苕丝糖半成品,年加工约四五百吨,全部销往各地加工厂。

这种初级加工技术门槛矮、产品附加值低,村民们“起早贪黑赚辛苦钱”,利润微薄,村集体经济更是几乎为零。
如何将“土疙瘩”变成“金元宝”,成为摆在五马村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能人引领与集体发力
转机源于一位有心人——村民龚翠香。常年与苕丝糖打交道的她,敏锐地意识到,仅靠出售半成品,村民永远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品牌,把利润留在村里!”

她的想法,与镇村两级寻求产业突破的规划不谋而合。
在镇党委政府的全面协调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一个投资300万元的厂房建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创新模式被确立,村集体以上地、厂房和协调服务入股,村民则成为产业工人和原材料供应商,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产业链的“增值蝶变”
粑丝厂的建立,产业链得以延长,改变了五马村红苕产业的命运。
过去只卖半成品,现在从红苕清洗、粉碎、制丝到烘干、包装,大部分在村内完成。工厂还研发了不同口味、不同包装规格的精品苕丝糖,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

据介绍,粑丝厂年产能达600吨,产值约1000万元。
五马村,曾经的“原料输出地”,如今成为“商品产出地”。
胜天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余江龙表示,乡村要振兴,能人是火种,组织是柴薪;模式是保障,共赢是动力;产业是根本,“链”上是关键。如龚翠香这样的致富带头人是点燃产业希望和乡村振兴的“火种”,但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将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才能形成燎原之势。
据介绍,胜天镇计划进一步深耕“苕”文章,依托现有基础,开发红苕休闲食品,并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之路,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摄影体验于一体的红苕产业文化园,让这根小小的红苕丝,继续“链”动五马村和胜天镇更加富裕、繁荣的明天。(供稿方:高县胜天镇余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