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收官侧记:乡土潮涌处,文化振兴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收官侧记:乡土潮涌处,文化振兴时

2025-11-26 15:0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决策部署、充分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四川深耕乡村文化沃土,于2025年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作为全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本届大赛以“四川乡当潮”为主题,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全域布局,以及魅力村镇、乡村代言人、乡土文化能人、青春乡旅Vlog四大赛道的立体设置,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沉淀、向乡土回归。

据统计,大赛累计吸引近4000名基层文化骨干与乡土能人参与,举办线下竞演155场,征集视频作品上万部。本届大赛全网总曝光量成功突破5亿人次,省级决赛网络直播观看量达930万,创下同类赛事传播新纪录。

竞演持续火热的背后,是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活力与深厚底蕴,正在广袤乡野间全面铺展、层层浸润。

全民参与

五级联动点燃乡土热情

大赛始终坚守“群众主体、基层主推”的核心理念,将舞台真正搬到田间地头,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乡村文化的创作者与传播者。从乡镇干部到非遗传承人,从返乡青年到在校学子,不同群体的参与让乡村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鲜活图景。

在“乡土文化能人”赛道中,来自甘孜州九龙县朵洛彝族乡的何小红,虽非专业创作者,却借“四川乡当潮”平台发布短视频,聚焦彝族非遗、返乡青年创业与村落烟火,让小众乡土文化“出圈”,最终获评“乡土文化能人”二等奖。“大赛给了我用镜头为家乡发声的机会,真实与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她的话,道出无数普通参与者的心声。

“乡村代言人”赛道则展现了基层干部从“管理者”到“文化使者”的转型。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党委副书记刘杨深耕“沼气文化”IP,打造音乐情景剧《黄金梨带来的幸福梦》,视频总热度突破36万。“竞演不仅扮靓了乡村的文化底色,更让乡亲们在共创中找到了归属感。”据了解,他推动的“海龙凯歌”文旅项目,自2022年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381万人次,创综合旅游收入超3.25亿元,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刘杨作为乡村推介官参加线下魅力竞演。

“我们从不把竞演局限于‘舞台竞技’,而是希望搭建一个‘乡村文化生长平台’。”大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推动村镇成为文化传播的“原点”,到鼓励非遗传承人、基层干部、普通村民共同参与,越来越多的乡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赛的举办让农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乡村振兴的主角。

范式创新

多元融合拓宽文化振兴路径

五年深耕,“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已从一个赛事品牌,逐步成长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系统性平台,通过赛道创新、技术赋能、文体融合等多元举措,持续拓宽乡土文化的表达边界与发展路径,让文化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本届大赛创新开辟多元线上赛道,特别增设的“青春乡旅Vlog”赛道,作为一大创新亮点,吸引599名青年创作者踊跃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朝气。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左小凡聚焦绵阳游仙芙蓉溪畔与铁炉村新貌,电子科技大学竺越团队记录栖凤村的日常引发“乡愁”共鸣,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生杨奕以专业视角解读梓潼文昌文化……这些高校学生以Vlog为桥,既让乡村故事走进年轻群体视野,更用青春创意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极具潜力的新生力量。

竺越

线下竞演现场依旧火热,“魅力村镇”赛道通过十个入围村镇的精彩展演,呈现出一幅“一镇一品、一村一韵”的四川乡村文化全景图。宣汉县普光镇《多彩普光映古今》织就巴文化从历史走向现代的锦绣华章;平昌县邱家镇《青芽情》在一缕茶香中道尽巴山蜀水的田园雅韵;昭觉县三岔河镇《火塘旺·三河新》通过彝族传统“查尔瓦”和温暖火塘,深情讲述凉山百姓的生活变迁。

宣汉县普光镇《多彩普光映古今》

平昌县邱家镇《青芽情》

昭觉县三岔河镇《火塘旺·三河新》

这些节目早已超越单纯的文艺表演,每一位参赛者在舞台上讲述当地的文化故事,让台上的几分钟表演成为可触可感的集体记忆与地方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共同昭示着一个深刻转变:乡村文化振兴正从早期的“破圈”展示,迈向更深层的“扎根”生长——文化不再是悬浮于生活之上的表演,而是内化为村镇的自我认知与发展自信,成为凝聚情感、激活内生的核心力量。

在传播层面,大赛构建“内容+平台+技术”的全方位传播矩阵,以多元渠道覆盖全川片区展演、触达总决赛核心场景,实现广泛传播与深度互动;AIGC技术的创新运用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乡仔”IP形象通过23条主题动画视频收获大量关注,而结合二十四节气打造的数字化呈现形式,更让传统乡村文化精准适配现代传播语境。

“乡仔”重阳节祝福视频

此外,大赛首创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大片区展演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区域文化资源深度交融,《春潮绽放》《鱼跃“农”门》等一批精品节目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图景。同时将传统体育、民俗活动纳入竞演,省级决赛上《千年巴魂韵动巴中》《活力天府全民悦动》等节目实现文化与体育的跨时空对话,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活力。

与此同时,“四川乡当潮”专题在“学习强国”平台的上线,进一步拓展了赛事的影响力半径,推动这一省级文化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国家级传播平台,实现了从“一地竞演”到“全国共鸣”的跨越。

薪火相传

文化振兴开启魅力新篇

第五届“乡当潮”大赛已落幕,但这并不是文化热潮的终点,而是巴蜀乡土文化深耕细作的新起点。这场跨越半年的文化盛宴,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凝聚人心、激活产业、点亮乡村的精神纽带。

在资阳市安岳县护建镇,镇长钟吉松用镜头记录乡土文化资源,让沉默的村庄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在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黎旭以“红、盐、龙、灯、食、美、闲”七个篇章描绘文旅名镇的现代风貌,展现了青年干部对“守正创新”的深刻理解;在阿坝州理县甘堡藏寨,张小平守护着国家级非遗“藏族编织挑花刺绣”,让其在新时期焕发新生。

张小平(右)与蜀绣大师孟德芝交流学习的照片。

从基层干部的镜头叙事到非遗传承人的守正创新,从青年学子的青春表达到乡亲们的全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振兴”。当文化自觉与自信在乡土间生根发芽,当“守根创新”成为共识,乡村便不再是单纯的回望故园,而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起点。文化不再是乡村振兴的“装饰品”,而是成为凝聚人心、激活产业、照亮发展的“内驱力”。

下一步,大赛主办方将把本届大赛积淀的经验与成果转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动力,不断深化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与数字化整理,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让乡村故事在传播中聚能,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在文化实践中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

当万千村镇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当千千万万的乡情乡音汇聚成流,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必将在巴蜀大地上徐徐展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独具特色的四川智慧与方案。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