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焕新 帅乡添彩 乐至“十四五”文广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秋日的帅乡乐至,层林尽染处藏着红色记忆,古街深巷里飘着非遗暗香,田园阡陌间漾着文旅活力。“十四五”以来,乐至县始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文化自信融入发展血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广电和旅游事业在融合中提质、在创新中突破。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07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53亿元,斩获国省级荣誉54项,濛溪河遗址、陈毅故里、乐至川剧等一张张亮眼名片,共同绘就了帅乡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融景汇文:跨界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帅府粮仓’建起来了,我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卖部,旺季一个月能赚好几千!”劳动镇百花村村民李大姐的感慨,道出了乐至文旅融合发展的民生温度。
作为累计投资8亿余元打造的重点工程,“帅府粮仓”粮经统筹示范区打破业态壁垒,涵盖38个特色项目,引入“秧咖啡”等潮流业态,在金黄稻田旁搭建起田园消费新场景。试运营以来,示范区总收入超46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170余万元,实现“粮田”变“景区”、“农区”变“园区”的华丽转身。
民间资本的注入为乐至文旅发展增添了多元活力。四川乐欢天投资1.5亿元打造的秋千王国农旅融合综合体,以高空秋千、彩虹滑道等游乐项目吸引游客超40万人次,2024年综合收入达3500万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分红、景区务工等机制,让当地的从业者月工资达3000-5000元。而四川惜墨斥资1.2亿元建成的乐至吉快博物馆,作为全市首个民间大型博物馆,以丰富馆藏文物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川中文化底蕴,形成多元投资、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文旅产品创新同样亮眼。“乐至有礼”系列涵盖蜀绣、剪纸等5大类40余种非遗文创,搭配桑葚、极桑紫酒等20余种地方特产,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全县130家文旅市场主体中,四川乐欢天、中影、融创3家规上企业总营收超1.28亿元,为文旅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惠民润心:文化盛宴浸润百姓生活

“每周三晚上都来图书馆看书,环境好、书籍全,还能参加读书分享会,比在家追剧有意义多了!”乐至县市民陈先生的话,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成效。
“十四五”以来,乐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域覆盖的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国家三级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国家二级博物馆1个,649个文化旅游休闲广场星罗棋布,26个文化馆分馆、27个图书馆分馆及315个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错时延时开放。
文旅活动好戏连台,让城乡洋溢欢声笑语。“我们的节日”系列惠民活动全年开展400余场次,惠及群众30万余人次;“把春天煮进火锅里”“中国·乐至田园诗会”“乐至烧烤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成届制举办。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真红巷文旅街区民俗巡游单日吸引夜游游客超1.2万人次,舞龙舞狮、踩高跷与古装NPC互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青砖灰瓦藏古韵,光影流转映今朝”的魅力。
文艺创作硕果盈枝,本土文化活力迸发。川剧折子戏《刺目劝学》、歌曲《跳春光》等近百部作品涌现,作家欧阳明斩获全市首个小小说大会金麻雀奖,2名中国作协会员、1名中国音协会员引领创作热潮。“乐至的红色文化、民俗风情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能通过作品宣传家乡,我感到很自豪。”欧阳明说。
广电服务实现“全域通”,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覆盖率达100%,25个乡镇广播电视机房、9000余只中音喇叭保障“村村响、户户通”,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村里的喇叭每天播报政策资讯、农业技术和天气预报,对我们农民帮助很大,就算不会用智能手机也能及时了解信息。”龙门镇农民杨大爷说。
守正创新: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这些出土的石器和植物种子太神奇了,没想到8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劳作!”濛溪河遗址考古大棚内,前来参观的学生们一边惊叹一边见证着文化遗产的魅力。
作为8万至6万年前的“全科型”考古发现,濛溪河遗址出土遗存逾20.2万件,其中世界最早的核桃、花椒遗存改写历史认知,入选“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濛溪河遗址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遗址保护中心构建“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体防护体系,建成2.55公里防洪堤防,通过承办5次国际研讨会、200余家媒体报道,海外多语种传播量破10亿次,让这一“时光宝盒”走向世界。
为深入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程,乐至县积极向上争取国省文保专项资金2600余万元,实施睏佛寺摩崖造像抢险加固、濛溪河考古大棚建设等项目,《陈毅故居维修保护工程方案》等5个方案通过省级评审。修缮后的陈毅故居保留原有风貌,展陈文物史料更加丰富,“每次来都有新发现,红色记忆也更加鲜活。”退休教师吴先生说。
在非遗传承方面,新增县级以上非遗项目12项、传承人14人,建成3处省级非遗体验基地和5个非遗工坊,川剧、乐至烤肉等项目斩获国省级荣誉20余项。在非遗体验基地,川剧传承人手把手教游客变脸技巧,剪纸艺人现场指导创作,年均40余场非遗“四进”活动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让古老技艺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和企业。
亮点闪耀:特色品牌擦亮帅乡名片

“高腔一起,浑身都起鸡皮疙瘩,这就是川剧的魅力!”陈毅广场上,“乐至有人有戏”川剧惠民演出吸引市民驻足,老戏迷陈大爷闭目击节,孩子们则对绚丽戏服充满好奇。
作为资阳河流派重要一脉的乐至川剧以“三大突破”实现涅槃重生:列入省非遗名录、获评省级传习基地,创新“院校合作”模式与省职业艺术学校联合培养23名川剧人才全部入编,成为全省建制齐全的县级专业创演单位。演员何啸波主演的红色题材《青年陈毅》获市“五个一工程”奖,传统折子戏《绣襦记》参演全省川剧展演,现代主题作品《戏潮》更是登上央视舞台。
真红巷文旅街区的沉浸式川剧体验,让百年川剧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游客身着古装穿梭古街,与演员近距离互动、参与剧情演绎,“这种沉浸式体验太特别了,不仅看懂了川剧,还过了一把演员瘾。”年轻游客小周兴奋地说。
从濛溪河遗址实证远古文明,到陈毅故里传承红色基因;从川剧艺术焕发新生,到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乐至正以“古韵焕新”的姿态,在“十四五”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奏响奋进华章。未来,这座帅乡将继续深耕文化内涵、拓展融合路径,让更多人走进乐至、了解乐至、爱上乐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