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多措并举打造电子保函示范发展新样板
在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锚定“减费降负”目标,聚焦企业投标成本高、交易风险大、服务体验差等痛点,创新推行电子投标保函。通过制度完善、电子化赋能和服务优化,显著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企业减负增效。
制度引领,筑牢管理基石
宜宾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全方位管理框架。修订《宜宾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电子保函管理办法(2024年版)》,明确电子保函开具、审核、退保、理赔等环节操作标准,确保全流程依法依规。建立服务商多维度考核机制,从服务质量、风险控制等方面综合评估。推行“严审核、严管理、严督查”的“三严”工作制度,健全投标人信息核验机制,服务商自建“黑名单库”,定期分析业务数据,全方位防范系统风险。
精细管理,构建安全高效的交易环境
打通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与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实现投保、支付、出函到理赔、退保全流程在线办理,借助系统标准化模板和操作提示降低人为差错。将保函视同保证金纳入管理,建立一单一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保函订单“双限单”机制,限制投标人与服务商订单数量,有效规避恶意占单和信息泄露风险。
服务优化,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围绕企业需求,优化服务全链条。在电子保函购买、开函、审核、退保等环节增加流程引导提示,缩短保函出具时间,提升操作效率。构建专属服务热线、专题培训会、线上线下融合的多维沟通网络。建立常态化意见反馈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收集市场主体建议,以“问题清单 +整改清单”模式动态优化服务。
突出成效
2024年,宜宾市紧扣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契机,深化电子保函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减负增效方面,电子保函替代率提升至91%,同比增长8%,累计出函12643单,释放投标保证金35.45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占用压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风险防控上,精准识别18宗工程项目中42家投标人通过相同IP地址购买保函的违规线索,并及时移送行业主管部门,有力打击围标串标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服务覆盖层面,免费开放平台接口,吸引22家涵盖银行、担保、保险等多元类型的服务商入驻,业务范围覆盖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全领域项目,满足投标人多样化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