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业社工力量,守护千万家庭幸福——2024年成都市婚姻家庭社工人才实务实训项目圆满结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培育专业社工力量,守护千万家庭幸福——2024年成都市婚姻家庭社工人才实务实训项目圆满结束

2025-11-17 10:5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理论课堂的知识碰撞到婚登处的新人辅导,从法院家事调解的现场观摩到社区里的亲子互动,一场为期一年的婚姻家庭社工人才培育工程,正为成都构建和谐家庭生态注入专业动能。2024年,由成都市武侯区你我他社区治理行动与研究中心联合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申报的《2024年成都市婚姻家庭社工人才实务实训项目》,以“家庭生命发展周期”为理论锚点,创新采用“理论培训 +专业见习 +实训演练 +实务实习”四维培育路径,为 163名一线社工、社区工作者、家事调解员搭建起“从知到行”的成长阶梯,最终打造出一支专业化、本土化的婚姻家庭社工队伍,让“家和万事兴”的愿景在基层落地生根。

理论筑基:建“三维一体”专业知识体系

“婚姻家庭服务不是‘劝和’这么简单,要懂理论、知法律、会方法。”这是参训学员在理论培训阶段最深的感悟。项目于 2024年 3月启动理论教学,围绕“婚姻家庭认知、法律知识通览、专业技术方法”三大核心模块,组建起一支由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大学学者及资深律师、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家团队,为学员筑牢专业根基。

在婚姻家庭认知模块,专家们跳出单一视角,从历史演变、社会文化、性别平等多维度解构家庭本质:西南财经大学何龙韬副教授以《婚姻家庭概述》梳理婚姻制度变迁逻辑,强调“动态理解现代家庭需求”;四川省社科院张雪梅教授整合 11种家庭理论,指导学员“多理论本土化应用”;美国贝宁迪学院访问学者庄小萍则用真实咨询案例,拆解婚姻关系的核心矛盾,让抽象理论有了现实落点。

法律实务模块聚焦“依法服务”能力建设,律师刘倩芸结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以“财产分割”“离婚纠纷”等真实案例解析法律适用要点;朱乐遥律师围绕《反家庭暴力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系统讲解家暴干预流程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细节,强化学员“法律优先”的服务意识——“以前处理家庭矛盾容易凭经验,现在知道每一步都要守住法律底线。”一位来自社区的学员在课后笔记中写道。

而专业技术方法模块则让学员掌握“实战工具”:黄晓红叙事绘画治疗学院导师刘元通过“绘画互动游戏”,传授叙事绘画治疗法(NDI)在家庭辅导中的应用;西南财经大学张琼文副教授引入寻解治疗“优势视角”,教大家用“小改变引发大变化”;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曾平老师详解萨提亚家庭治疗“成长模式”,聚焦提升服务对象自我价值感,为后续实务操作备好“方法论工具箱”。

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5.27.png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5.35.png

见习赋能:扎根真实场景,感知服务温度

“纸上谈兵终觉浅,直到在婚登处看到社工如何帮新人化解婚前焦虑,才懂专业服务的意义。”2024年 4月 27日至 5月 30日,项目进入专业见习阶段,141名学员分赴武侯、锦江区的婚姻登记处,及成华区法院家事调解中心、成华区妇联信访接待窗口,在真实场景中完成“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跨越。

在婚姻登记处,带教社工带领学员参与婚前咨询、登记流程指导,见证“新婚辅导”的价值:从帮新人梳理消费观念差异,到教他们制定婚后沟通规则,学员们亲眼看到,一句专业的引导、一次耐心的倾听,能为婚姻起点注入“安全感”。“以前觉得婚前辅导是‘形式’,现在发现它能帮新人提前避开很多‘婚姻雷区’。”一名见习学员感慨。

在法院家事调解中心,学员们旁观社工处理离婚纠纷: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带教社工用“镜像复述”技巧安抚情绪,以“需求转化”话术拆解矛盾,让学员学会“在冲突中找共识”;而在妇联信访接待窗口,学员们接触到家庭暴力、婚姻冷暴力等案例,了解到如何通过信访渠道链接资源,为受困妇女提供心理支持与法律帮助——“每一个案例都是一堂生动的课,让我明白社工不仅要懂专业,更要懂共情。”

为确保见习效果,每个场景均配备经验丰富的带教社工,通过“一对一辅导 +案例复盘”的方式,引导学员观察服务细节、总结问题解决思路。这种“沉浸式”见习,让学员们跳出书本,真正理解了婚姻家庭服务的复杂性与温度。

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5.44.png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5.53.png

实训演练:打磨实务技能,破解服务难点

如果说见习是“看别人做”,那么实训演练就是“自己练手”。2025年 6月,项目聚焦“婚前辅导”“亲子关系辅导”“夫妻关系调适”“婚姻危机处理”四大核心任务,开展 4场实训课程,81名学员在“案例模拟 +技能拆解”中,将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干预能力。

“婚前辅导技巧”实训,通过“公约导入—理论奠基—实践落地”的清晰脉络,设计系统化学习内容。实操环节聚焦“倾听、共情、替身”三大技术展开训练:详解“三步倾听法”组织学员3人一组进行咨询师、来访者、观察员角色演练,强调通过非言语沟通捕捉话外之音;示范共情的“情感共鸣—正向反馈—共创策略”流程,及“替身技术”的需求核对与换位体验。

“夫妻关系辅导技巧”,则通过“理论认知—技术实操—实战沉淀”三大环节为学员们开展了“夫妻冲突调解核心技术”辅导从知识理解到技能应用的转化。让学员通过实训演练掌握了夫妻关系辅导的三大核心技术、熟练五种话术和识别三类高危信号。

在亲子关系辅导培训中,家庭教育指导师彭海萌以“四年级学生撕书叛逆”“初三学生手机冲突”等八大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埃里克森依恋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学员拆解亲子矛盾的深层成因。她提出的“情绪管理三步曲”——“暂停隔离冲突→处理自身情绪→共情话术沟通”,成为学员们的“实操指南”;而“情绪火药库”觉察练习,则引导学员从“改变孩子”转向“家长自我成长”,完成认知升级。

婚姻危机处理培训则聚焦“法律 +社工”双轨干预:四川省反家庭暴力知识普及基地执行副主任贺海燕,用“打一巴掌是否算家暴”“全职太太要生活费打欠条是否属控制”等问题,明确家暴涵盖身体、精神、经济控制三类形态;详解公安机关告诫书制度、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流程,及成都 15部门联动机制中各主体的职责——“72小时内签发保护令”“学校医疗机构强制报告义务”等细节,让学员掌握了家暴干预的“法律工具箱”。

实训中,“角色扮演”成为关键环节:学员分组演练“醉酒丈夫殴打妻子”“被监视主妇逃离”等场景,运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非暴力沟通四步法,将“你真没用”转化为“你最近收入减少,我感到焦虑,希望一起制定财务计划”;通过“手势暂停技术”“物理空间隔离”等技巧,模拟化解冲突的全过程,让每一次演练都成为“实战预演”。

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6.02.png

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6.09.png

实务落地:从课堂到社区,让专业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今天不仅领了证,还领到了‘婚姻葵花宝典’!”2025年七夕,武侯区婚姻登记处内,刚完成领证的唐先生晃着手中的宣传折页,对眼前的婚前辅导活动赞不绝口。这是项目第三小组开展的“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主题活动,也是学员们将理论转化为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

从婚前辅导到老年情感续航,从亲子关系改善到夫妻沟通修复,项目进入实务实习阶段后,学员分组走进社区,围绕不同家庭阶段的需求,打造出一系列接地气的服务:

婚前预防:第三小组设置“财务纷争、家务分担、育儿责任”等五大情景演绎区,让新人通过角色扮演提前体验婚姻冲突,在“角色互换”中学会理解伴侣——“以前觉得吵架是性格不合,现在明白只是角度不同。”参与活动的杨女士说,这种“治未病”的辅导,为她的婚姻提前筑牢了防线。

老年关怀:第五小组在成华区桃园邻里中心开展“鎏金岁月・幸福回响”活动,以沙盘为媒介,让 19位老年夫妻通过挑选沙具、构建“幸福拼图”,重温恋爱到白头的回忆。当老人们手牵手说出“我爱你”,当“情感银行”的作业让温馨延续,社工们也解锁了“非语言沟通”服务老年群体的新路径。

亲子共育:面对“电子屏幕阻隔亲子沟通”的痛点,第二小组灵活调整方案:在锦里社区嵌入“放下屏幕”专项环节,在白莲池街道宣讲“家庭用屏共识”,线上收集 15组家庭反馈优化服务。一位家长感慨:“平时各刷手机,今天才发现孩子愿意聊这么多学校的事。”

夫妻沟通:第一小组在太平社区开展“智慧婚姻”沙龙,用萨提亚沟通技术解析“讨好型、指责型”等五种沟通姿态,通过“冰山理论”引导参与者探索行为背后的渴望。99%的参与者反馈“学会了一致型沟通”,验证了专业技术改善婚姻关系的可行性。

除了小组共创行动,在实务实习阶段,每个学员都完整的开展了一个婚姻家庭的个案服务,这些实务活动不仅让社区家庭受益,更成为学员成长的“试金石”:参训学员反馈“从方案讨论落地到个案服务跟进,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明白,实务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因地制宜’,学以致用”。

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6.18.png

CleanShot 2025-11-17 at 11.06.26.png

模式创新:“政校社”联动,打造可复制的人才培育样本

“政府搭台、高校支撑、机构执行”,这一“政校社”联动模式,是项目得以高效推进的关键。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成华区妇联提供政策指导与资源协调,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注入学术力量,成华区二仙桥街道提供资源协调,武侯区你我他社区治理行动与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执行,三方协同确保课程“既有理论深度,又贴实践需求”。

这种模式下,项目不仅培育出 56名具备专业能力的社工,更确立“理论—见习—演练—实习”的标准化培育流程。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这套模式能推广开来,让更多社工掌握服务婚姻家庭的‘方法论’,让更多家庭感受到专业支持。”

如今,这批经过系统培育的社工,已成为基层婚姻家庭矛盾化解、家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婚登处为新人送上“婚姻经营指南”,在社区为亲子家庭搭建沟通桥梁,在信访窗口为受困妇女提供温暖支撑。从“一个项目”到“一支队伍”,从“课堂知识”到“万家幸福”,2024年成都市婚姻家庭社工人才实务实训项目,正以专业力量守护着成都家庭的幸福底色,为构建和谐社会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