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北川“兴村先行贷”助农贷款规模突破十亿
11月10日,北川羌族自治县都贯乡茶马村支部副书记、中药材种植大户张兴全,收到了四川北川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来的“兴村先行贷”额度提高获批短信。据了解,自2024年6月推行“兴村先行贷”金融服务以来,“兴村先行贷”已为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内5392户借款主体投放贷款超10亿元,为全部借款主体年节约利息695万元。

“兴村先行贷”是北川依托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探索以党建引领拓展金融服务,针对农村融资渠道少、审批难、成本高等问题,创新推出的专属信贷产品,旨在全方位满足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要。
党建引领聚力赋能助推产业发展
“因为我是村上的种植大户,又获得过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所以我的贷款授信额度增加了!”贷款额度提高后张兴全难掩激动。
张兴全所在的茶马村地处高山地带,气候温润、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宜厚朴、黄连等中药材的生长。他计划使用这笔资金再发展250余亩的厚朴和80余亩的黄连,同时带动周边50余户群众共同扩大种植规模,预计5年后可实现收入约200万元。
贷款额度的提高,不仅为张兴全发展中药材种植注入强劲动力,更是北川以党建引领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注脚。
在曲山镇石椅村,北川农商银行擂鼓支部与石椅村支部共建联合党支部,推进“整村评级授信”,为该村104户村民建档授信,总授信额度达3875万元。得益于整村授信,石椅村的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壮大。仅今年国庆中秋期间,石椅村20余家民宿日均游客接待量较平日增长300%。
据了解,北川积极落实绵阳市“党建增信”措施,将获得表彰作为提高贷款额度的参考之一,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在“党建+金融”的活水灌溉下,北川的优质产业得到进一步扶持,党员“带头致富、带动群众”作用进一步体现,形成了“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基金增信杠杆撬动破解发展难题
位于北川桂溪镇九皇山景区旁的“扶摇云端”精品民宿,年收入已突破80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然而就在一年前,王强还在为扩建民宿所需资金犯难。
“当时民宿改造急需资金,传统贷款抵押要求高、审批周期长,眼看旅游旺季就要错过,真是急得团团转。”王强回忆道。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兴村先行贷”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兴村先行贷”创新实施“基金增信”模式,针对乡村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依托乡村振兴发展基金,调整设立2000万元“先行贷分险基金”,由政府担保基金为群众提供信用担保。仅5天,王强便无抵押获得了2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让改造后的民宿焕然一新,客房单价提升50%,旺季入住率飙升至95%,更带动周边3户村民发展特色餐饮。
在北川,像王强一样受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有很多。党建引领下的金融创新,不仅通过风险共担机制破解了“不敢贷、不愿贷”的关键一环,更提供了较市场水平低约1.5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直接为借款主体年节省利息支出达695万元。
金融“活水”不仅滋养着个体农户,更盘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由曲山镇石椅村等15个村(社区)联合成立的石椅“好样子”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分险基金担保申请了150万元的“兴村先行贷”,用于拓宽市场、增加产品种类。
“我们利用这笔授信资金加快了公司的发展步伐,真正让村集体经济跑出了加速度!”谈起“基金增信”,曲山镇石椅村党支部书记、石椅好样子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爱军笑容满面。截至目前,该集体经济组织已实现盈利55万余元,分红15万元。
优化服务精准施策贯通“最后一公里”
北川依托“党建+金融”一体化工作机制,持续强化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与金融支撑,深化“双提双解”工作,实施“走千访万”“整村授信”“三信评定”等金融专项行动,将金融服务精准送达“家门口”。
“工作人员经常到村里来,讲解国家政策、普及金融知识。”石椅村村民朴实的话语,正是北川推动金融服务“上门办”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北川已在先行区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14个,选聘99名村干部担任金融联络员。
为提升服务效率,北川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面向市场主体,优化线上线下审批流程,确保贷款申请线上办理不超过一小时、线下办理不超过一天,工作效率同比提高40%以上。
此外,北川积极搭建“政银农”交流平台,推动信息互通共享,通过定期组织政银农、企融资对接活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常态互动与精准对接。
下一步,北川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金融服务,依托“惠农保”“先行贷”等系列金融产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