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道路通·教育兴 ​四川万源竹峪镇的振兴蝶变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旺·道路通·教育兴 ​四川万源竹峪镇的振兴蝶变之路

2025-11-12 16:0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你看这水里的鱼,条条鲜活。要是没有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帮扶,咱这养鱼项目不会进展得这么快。”初冬时节,站在万源市竹峪镇檀木寨村的标准化养殖池旁,村党支部书记贺永龙伸手拂过水面,粼粼波光里映着他的笑脸。

自2023年11月达州东部经开区响应省委、市委号召,对竹峪镇开展托底性帮扶以来,这份由“输血”到“造血”的温暖传递,正让竹峪镇的山乡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产业“造血”

一池活鱼激活乡村增收路

檀木寨村群山环绕,水源优质,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但因缺乏启动资金,养殖项目迟迟未上马,一度成了村民们心中的“遗憾”。2023年底,达州东部经开区帮扶干部走访摸清情况后,28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很快落实到位,用于村里购置鱼用饲料。


如今,养殖池里的增氧机昼夜不停运转,银鳞闪烁的鱼儿在水中穿梭,第一批鲜鱼早已顺利出栏,预计今年产值能达30余万元。更让人期待的是,投资150万元的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未来这里将建起观光步道、垂钓平台和科普展厅,打造“养鱼+观光+研学”的农旅融合基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再添80余万元收入,让“一条鱼”游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交通“破壁”

硬化路打通致富“毛细血管”

“以前这条路,晴天坑洼颠得人头疼,雨天烂泥能没过脚踝。”说起刘家坪村陡梯子至蒋家山的那段路,村民李知祥记忆犹新。过去,村里的高山雪梨熟了,得靠村民背着筐、推着车,绕几里山路才能运出去,碰上阴雨天,果子烂在地里是常事。

达州东部经开区把“修路”作为破解民生难题的突破口,针对这条1.6公里的道路,采用“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既让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到务工费,又让大家主动参与到道路建设中,对工程质量更上心。如今,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硬化路。“今年夏天,我通过‘村村直播’卖了1000余斤高山雪梨,货车直接开到果园门口,半天就拉完了。”李知祥满是自豪地说。

教育“筑基”

点亮山区孩子未来

“以前上体育课,操场坑坑洼洼,孩子们跑步容易摔跤,现在塑胶跑道铺好了,孩子们上体育课都更有劲儿了。”走进竹峪中学,校长杨天健带着记者参观校园,眼中满是欣慰。

教育是乡村的未来,达州东部经开区深知这一点。帮扶以来,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为竹峪中学整治操场、改建阶梯教室、新建学术报告厅。曾经斑驳的墙面变得洁白明亮,老旧的课桌椅换成了符合人体工学的新样式,就连讲台也加装了多媒体设备。同时,还为竹峪镇4所学校配齐了多媒体智能一体机,山里的孩子也能通过屏幕跟着名师上课,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硬件跟上了,我们更要把教学质量提上去。”杨天健说,学校要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山区落地生根,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帮扶情谊。

截至目前,达州东部经开区已向竹峪镇投入帮扶资金1515万元,20个民生项目从“纸上规划”变成“实景图”: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教育资源更加优质。“1334”帮扶机制高效运转,21条“一对一”帮扶措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更激发了竹峪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帮到点子上、扶到心坎里。”达州东部经开区挂职竹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的廖佳杰,早已把家安在了镇上,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村民的需求和项目进展,“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培育特色产业,完善民生设施,让竹峪镇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供稿:达州融媒)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