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果对接会设在项目现场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加速可控核聚变技术落地转化→
可控核聚变被喻为“人造太阳”
是解决人类能源
和碳排放问题的“终极方案”
已成为创新布局的前沿科技领域

成都兴隆湖畔,成都科学城核心腹地,科技“重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如火如荼。10月21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聚变首场活动,开进了建设之中的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70余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企业、投融资机构等相关负责人面对面,加速可控核聚变技术落地转化。
“国家队”项目优中选优
大院大所现场抛出“橄榄枝”
大科学装置“顶配”的技术创新,如何实现溢出效应,让前沿技术从科学高地转化到产业沃土?与以往不同,当天的成果对接会在项目现场——位于基地一期的核聚变展示厅举行,“首次把成果对接会设在项目建设现场,精准的技术供需,在‘第一场景’中就能现场对接。”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拥有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核工业领域“国家队”,在这一产业新赛道上有产业、人才等优势,“大院大所与本地企业机构的协同合作,必然构建起成果转化的‘强磁场’。”

作为我国核聚变领域的“国家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已扎根行业60年,建成角向箍缩、仿星器、磁镜、托卡马克等20余台套不同类型聚变装置,探索出多条技术路线,建成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了百万安倍亿度的H模,综合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此次带来的4项成熟技术,可以说是优中选优的成果。”现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全明介绍,此次路演项目是从遴选的10个技术成果中,择优选择的4项技术成果,也是看到了其能快速实验产业化的市场价值,在此次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中重点推介,涵盖了能源、医疗环保、测量等领域。
为加速核工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也向产业上下游企业抛出“橄榄枝”。当天该院现场推介的“等离子体制备非贵金属催化电极”“移动式危险废物等离子体集成处理装置”等4项成果中,均附带产业化可行性分析与合作模式建议。
“可以更好地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王全明表示,近两年来,他们已完成29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金额达1.98亿元,“下一步,将继续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实打实的技术支持,让更多核聚变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带着产品找机遇
企业现场达成意向性合作
当天,在近一小时的现场参观环节中,四川无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毅始终紧跟讲解员脚步,每到一处产品面前,他都细致发问,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记录。

“我们这次就是专门带着产品来找机遇的,在项目现场的这些实验装置上,确实看到了我们的产品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这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蒋毅介绍说,公司生产的核聚变阀门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多家核领域高校与科研机构,并具备量产能力,“借助这一难得的对接机遇,我们希望能够拓展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合作,在潜在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的核聚变阀门领域分得更多‘蛋糕’。”
蒋毅坦言,核聚变装置中超高真空、强辐射、强磁场与氚兼容等复合环境,是企业实验室无法模拟的。他表示,公司迫切期望产品能在真实装置中接受测试,验证其在故障场景下的冗余安全设计,在已具备实验室可用基础上,从“工程化”迈向“产业化”,“我们在现场已和西物院达成了意向性的合作,下一步还将展开深入的对接。”蒋毅说道。
与蒋毅一样,当天成都奋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核聚变上下游企业相关负责人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通过参观、路演等,现场找机遇、谈合作。

作为路演方之一,成都奋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邱林当天第一次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进行对接。“我们特别关注西物院在等离子镀膜、通孔金属化等方向的技术积累,期待未来能在微波低温等离子领域找到结合点,推动技术共研与市场共拓。”王邱林谈道,“本次活动有效搭建起了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不仅让更多投资机构与合作伙伴看到我们的技术实力,也为企业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融入核聚变技术衍生应用生态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活动现场,11家金融机构对当天路演的成果和企业,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活动还未开始,就已经找主办方要了多个企业的电话。

“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创新,涉及多个交叉学科领域,其间会诞生很多前沿领域的中间技术,包括等离子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些技术成果的本地转化‘沿途产蛋’,将是一个很大的机遇。”成都菁蓉创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曾浩慰坦言,“今天主要关注可控核聚变相关项目,我们投资机构也非常看好聚变与核能产业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