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成果集中亮相 这场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助力量子科技产业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成果集中亮相 这场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助力量子科技产业发展

2025-11-11 11:0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张老师,我们对绛溪实验室的量子传感技术很感兴趣,方便加个微信吗?”“刚听您讲量子集成技术,我们也认为未来大规模量子计算必然走向集成化,这方面太有合作空间了!”……

9月26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智创未来”量子科技技术创新对接活动现场,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登科刚起身往门口走,就被2、3家企业代表围拢——有的攥着笔记本追问技术细节,有的拿出手机准备加微信,还有企业负责人在旁静静等候。这场“抢对接”的热闹场景,正是此次活动的生动缩影。

活动当天,企业、高校、院所汇聚一堂,成果推介“干货满满”,意见交流“诚意十足”,探讨应用需求,实现技术难题共解,为推动成都市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和加快量子科技成果落地献言建策。

量子计算机、氮化镓芯片、中试平台……

前沿成果集中亮相成都优势为产业赋能

当前,量子科技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此次活动上,成都本土创新主体亮出的一项项硬核成果,既显技术实力,更依托蓉城产业优势,为成果转化筑牢根基。

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携“常温量超融合计算系统”成果亮相。中心常务副主任、超算运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建波表示:“我们正积极探索量超融合路径,推动量子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将发挥光量子现有优势,解决‘全局寻找最优解’等具体应用问题,围绕人工智能、交通、能源、生物医药、金融五大领域,实现专用场景突破。”他同时透露,中心即将推出的玻色量子计算平台机器,可搭载500个量子比特,预计今年内完成改造并上线。

谈及成都在量子产业的发展优势,王建波直言:“成都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研院所分布密集,尤其在国防安全领域,聚集了不少抗量子密码分析专业院所。这样密集的需求,能直接带动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天府绛溪实验室带来《量子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四川实践》报告,并现场透露了氮化镓量子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登科表示:“这款芯片今年上半年刚研发成功,将应用于正在建设的成都量子示范互联网,这在成本与集成度上具备显著优势”。

他同时透露,实验室正建设微加工平台,“平台年内就能运营,有望明年拿出自主生产的氮化镓产品;而成都成熟的电子信息配套,也为实验室成果快速落地提供了底气。”

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带来《面向量子纠错的测控系统与芯片》报告。据公司总经理吴峰介绍,公司深耕量子计算与量子测量两大领域,其量子计算方向的量子计算测控系统,被生动喻为“量子计算机的主板、鼠标键盘和显示器”。他还透露,当前公司正依托多年技术积累,着力推进量子芯片智能测试中试平台加速落地:“该平台前期准备已全部完成,内部相关工作也已同步启动。现阶段很多量子芯片的标定测试缺乏统一标准和测试环境,若由物理学家单独开展测试,单芯片往往需要两三个月;而依托我们的中试平台,大概一周就能出具精准测试结果,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谈及成都对项目的支撑,吴峰直言:“成都本地供应链高度完善,在高新区,5公里范围内即可解决配套需求,国内不少实验室寻求基础器件方案时,成都的企业已成为优先选择。”

中国电信量子集团也带来量子通信领域成果分享,集团解决方案专家宋飞表示,“我们将与成都携手打造量子科技产业园,设立西部量子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与地方共建量子计算中心和量子城域网等基础设施,助力四川打造量子产业应用高地。”同时,四川量子产业发展将按“四步走”推进,从建设产业基地,到最终实现量子产品“成都造”。

在量子城市建设上,中电信量子集团提出初步构想:“基于量子安全基础设施、融合算力中心等,打造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三大应用高地,赋能政务、能源、教育、低空经济等城市行业场景。”

提诉求、给方案、谋合作……

政企直面需求共同破题量子产业落地

“量子产业跨企业标准不统一,影响联合研发效率”“校企合作有堵点,科研成果难对接产业需求”……现场没有冗长铺垫,交流环节刚开场,现场代表们紧扣“技术落地”与“产业发展”两大关键词,直奔核心,让交流对话迅速升温。

中电科30所代表也亮明诉求:“我们多年前就组建专门团队开展量子科技研究,重点布局在连续变量保密通信、量子时频安全等领域,目前也在和成都本土企业合作推进新型系统研发。但部分成果到了可转化阶段,却面临个别场景试点推进较慢等问题,希望政府能帮忙打通堵点,让技术加速落地。”

成都市科技局高新处相关负责人立刻回应道:“为贯彻落实全市‘立园满园’行动工作部署,市科技局正围绕‘9+9+10’现代化产业领域,面向产业园区常态化开展项目需求征集,量子科技作为我市十大未来产业方向之一,我们将大力支持产学研各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希望大院大所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他企业代表也纷纷打开话匣子,“晒出”技术优势、道出发展诉求。

洋湃科技代表表示:“我们深耕光量子精密测量10年,希望有相关政策助力,加快计量标准落地和市场培育。”

量子时频科技代表则紧盯细分赛道机遇:“我们做的原子钟属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而成都这一块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比例较大。现在正瞄准6G基站对时间同步的高精度需求,研发低成本产品,希望能够借势本地通信产业基础,把相关产业迅速推动起来。”

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是重要一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代表坦言:“目前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是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如何在产学研上推进?建议市科技局牵头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让科研更贴近实际应用。”

西南民族大学代表则从产业链角度补充:“成都有大院大所、完整产业链的优势,现在最需要的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让产业链为创新提供机会,促进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真正绑定在一起。”

“这不止是个交流平台,更让我们重新思考成果转化和应用需求。”首次参加此类活动的张登科感慨道,“之前对生物医学、量超融合这些领域的需求缺乏了解,听了大家的分享,对技术落地场景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知。”

他表示,这样的交流对成都量子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能帮助我们精准梳理产业发展痛点,细化量子产业推进规划,避免资源错配与路径偏差;另一方面,更能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形成工作合力,构建从技术研发、中试培育到产业化应用的高效工作闭环,让政企研真正“拧成一股绳”,推动量子技术从“实验室”稳稳走向“产业化”。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