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骨伤学科新进展!这场学术会亮点纷呈
11月7—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骨科专委会第一次学术会议在泸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朱立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马骏,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会长杨正春,泸州市副市长罗素平,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代天祥、院长汪国友以及来自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甘肃省等地的专家同仁,及骨伤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等8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大会开幕式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秘书长于杰主持。


汪国友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一场多维度的学术盛宴,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与会人员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交流学术成果,分享学术经验,精进业务能力,推广骨伤疾病诊治新理论、新技术,共同推动骨伤疾病诊疗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为泸州市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和四川省中医药改革示范区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何涛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南医科大学的基本情况,期待与会的中医骨伤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脊柱、关节、创伤、运动康复等主题,深入交流,激荡思想,共同绘制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新蓝图,为推动中医骨伤科的现代化发展、服务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罗素平详细介绍了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情况。她强调,本次大会聚焦骨伤学术前沿,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为推动泸州骨伤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请教、交流互鉴的机会。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畅所欲言,为泸州医疗卫生与医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传经送宝、指点迷津。同时,她期待通过本次会议,凝聚更多共识、促成更多合作,共同推动骨伤健康前沿领域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骨伤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新智慧、拓展新思路、作出新贡献。

杨正春代表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了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概况。他希望骨科专委会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信中医、用中药,让中医药造福群众;积极学习开拓创新,珍惜本次学习机会,认真聆听专家的真知灼见;落实政策、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集团医院、医联体、专委会等平台优势,协同发展;建立健全骨科诊疗标准,为推动同病同效同价作出积极贡献。
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教授,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韦贵康教授先后通过视频致辞,他们表达了对本次大会成功召开的祝贺,相信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骨伤科事业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朱立国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对本次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骨伤科专业面临了全新机遇和挑战,中医药骨伤科要积极融合AI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强骨伤专科建设、规范诊疗流程标准、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性发展中医药骨伤科事业。

马骏致辞。她希望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要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坚定中医药自信,不断提升中医药骨伤科影响力;要聚焦学术引领,推动中医骨伤科创新发展,深挖细研中医典籍,主动融合新兴学科,持续推动骨伤科学科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要多方位培训人才,重视科普、服务基层、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此次会议设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专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主题报告。
主会场以线上线下形式同步进行,行业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前沿成果、共话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教授以《医工结合助力中医骨伤科传承与创新发展》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医骨伤与人工智能结合优势和创新实践、中医药抗骨骼衰老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医药人工智能研究目前的问题与挑战及中医数智化的未来展望等,为中医骨伤科守正创新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思路借鉴。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教授以《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为题,介绍了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临床试验最新进展。

甘肃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赵继荣教授分享的《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脊柱疾患的诊疗策略》,则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切入点,介绍了脊柱疾患的诊疗策略,凸显了中医理论在脊柱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冷向阳教授团队带来的《脊柱内镜标准化探索与Endo-LTCD技术分享》,分享了该技术推广过程中积累的实操经验与质量控制要点,为其他医院开展脊柱内镜手术提供了技术范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王拥军教授以《“肾精”理论指导“骨衰老”及“骨脑衰老”综合防治研究》为题,复盘了团队30多年来在“肾精”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骨脑衰老防治规律研究成果,为老年骨质疏松、认知功能下降等关联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思路。
8日下午至9日上午,5个分会场同步开启专题研讨,聚焦骨伤细分领域,围绕前沿理念、技术应用、临床实操等展开深度交流,为参会者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学习平台。

脊柱、骨质疏松、骨肿瘤会场,多位专家围绕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的诊疗热点展开研讨。专家们分享了三维平衡正脊技术等中西医结合策略,同时解析了OLIF融合、UBE减压等技术临床应用要点与并发症管理经验,并聚焦青少年脊柱侧弯,探讨了中医药干预方案的评估与实践路径;此外,专家们还围绕传统骨伤技术的传承创新、AI赋能颈椎病中医诊疗等前沿方向展开交流,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节、骨坏死、运动损伤会场聚焦关节疾病、运动损伤的中西医诊疗与技术创新。专家们围绕诊疗指南的临床解读、中西医结合实践指南的战略发展,分享了基于免疫炎症反应调控的中医药防治膝关节炎、膝关节OA的保膝手术治疗等内容,探讨了关节镜松解联合CPM康复训练治疗肘关节僵硬的疗效,交流了肩袖损伤的手术思路及PRP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等。

创伤、显微、感染会场围绕骨创伤诊疗、显微外科技术、骨科感染防治等开展了深入交流。专家们分享了摇拔戳手法、中医正骨等骨伤技术的临床应用,解析了肱骨近端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的微创/闭合治疗策略,以及多发伤损伤控制、骨盆骨折病例等实践经验,为创伤骨科的中西医融合与技术升级提供了参考。

康复、基础、转化会场聚焦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基础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实践。专家们分享了中医特色疗法在骨伤科的精准运用,探讨了“脑肌功能耦合”的医体太极调控膝OA软骨修复的微环境机制、手法治疗KOA的影像学变化等内容,并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凸康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理作了详细讲解。

骨伤综合、青年会场作为青年医师交流展示的平台,聚焦骨伤科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应用。青年医师们分享了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策略、足踝部骨不愈合的手术治疗,还呈现了中医正骨治疗锁骨骨折的实践体会等。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联合承办。
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国中医骨伤科同仁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促进了技术共享,对推动中医骨伤科传承创新、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骨科专委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由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主办,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骨科专委会、西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承办。
本次大会同期召开了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选举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等。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汪国友当选为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骨伤科关节·足踝组副主任关钛元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副院长张磊、骨伤科创伤·正骨组主任刘宗超、科研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沈骅睿当选为常务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