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 做转化|看论文、啃书本,为了成果转化,TA先成“半个专家”
频繁走访高校实验室
挖掘早期硬核科技
看论文、啃书本
为了科技成果转化
自己先成为“半个专家”
专业的投资经理是什么样?
一起走近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
(以下简称“成都科创投集团”)
投资业务部高级经理霍旭辉的日常
↓↓↓
人物档案

霍旭辉就像是科技创新最前沿的“侦察兵”,日常工作就是去高校、研究院寻找那些尚未被市场发现的早期硬核科技项目。

成都科创投集团围绕成都市建圈强链战略,立足成都、辐射四川、面向全国,聚焦“投早、投小、投新、投硬、投利”,将早期科技项目作为主攻方向,而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正是早期科技项目的“富矿”。
自2022年起,成都科创投集团开始系统性布局早期科技投资,目前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创新网络。
“集团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4个天府实验室、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联系,主要开展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霍旭辉表示,“同时,触角已延伸至全国,我们与清华、北大、北邮、北航等顶尖学府也保持着密切互动。”
据介绍,成都科创投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50余家国内顶级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投资130余家核心技术为高校技术成果的科技企业或专家教授创办企业,建成近500人的专家库,覆盖成都26个产业领域,对接域外科技成果100余项。这些技术与资源储备,是成都科创投挖掘早期项目,投资前沿科技的重要抓手。
4年来,霍旭辉和团队累计评估超1000个科技项目,覆盖合成生物、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硬科技领域。“就像在沙里淘金,最终投资的项目不到10个。”霍旭辉说,“每个项目都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既有技术突破性,又具备商业化潜力。”
TA的转化日记

过去两个月,霍旭辉成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常客”。
“我们这两个月基本都在北邮,前前后后去了估计有七八次。”霍旭辉表示,高频次走访的目的是在这座高等学府中发掘最具潜力的早期项目。
1800多公里的来回奔波,终于迎来了阶段性成果。7月16日,在“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未来产业科技成果对接及生态共创共建专场活动上,成都科创投集团与北京邮电大学现场签署了智能穿戴设备、床旁磁共振成像设备、三维光场显示、毫米波人体感知四项科技成果转化意向投资协议。
“北邮校方最初提供了20多个项目。我们结合自身资源,通过北邮校友会及外部推荐,又挖掘了10余个项目。经过多轮严谨评估,最终锁定了这4个最具转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签约。”
霍旭辉表示,这些项目未来落地成都,将有力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转化与产业聚集。
对话创业者前
先快速成为“半个专家”
面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投资经理炼就了一项特殊本领——快速成为“半个专家”。

走进霍旭辉的办公室,书桌上垒着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算法等七八本与前沿技术相关的书籍。“我们投资的领域跨度很大。”霍旭辉说道,“每接触一个新领域,需要通过研读论文和专业书籍来快速学习。”
“成熟项目通常产品形态清晰,市场上有丰富的行业报告和上市公司数据可供参考。但早期项目不同,它可能仅仅是一个实验室里的构想,有时连相关的论文都寥寥无几。”霍旭辉表示。

因此,扎实的案头研究是投资决策前必须要做的事。“拿到一个项目,我们肯定要先做行业和产品研究,必须自己先看懂,心里有底了才能和项目团队聊。”
霍旭辉分享了一个燃气轮机项目的例子。该项目是源自德国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将航空发动机改造成混动发电机,目标是应用于气象无人机。
“当时无人机还没现在这么火,但我觉得这个混动方案很有潜力,既节能又能提供大功率。”该技术可以解决气象无人机在云层中作业时的除冰难题。“除冰需要巨大功率,纯电池无法满足,他们的混动方案正好对症下药。”霍旭辉表示,“由于技术源自德国且非常前沿,公开的行研资料极少。为了弄懂技术原理,我专门买了书来学习。”

霍旭辉认为,“做早期科技投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必须足够高。”他今年上半年参与投资的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产业化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该项目突破了传统脉泽需低温运行的行业瓶颈,可实现常温环境下的微波激射应用。”霍旭辉表示,“该项技术非常前沿,相关产品已在粮堆生态监测、水轮机转子测温等场景实现商业化验证。”
早期项目具有高风险,却也蕴藏着令人瞩目的价值增长空间。“早期项目做得好,回报率非常高。”霍旭辉以技转创投早期投资极米科技为例,“初始投入300万元,前年退出时回报超过1亿元。”

那什么样的早期项目值得投?霍旭辉总结出几个要点:“创业者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全身心投入是基础条件,其次项目必须具有清晰的商业逻辑和市场可行性,最后团队能力出众且分工合理。”
2023年1月,成都科创投集团投资了合成生物学赛道公司“艾合智兴”的天使轮。艾合智兴是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贾知军博士创办,是一家专注于“非天然蛋白功能的合成生物技术研发”的企业。
“贾知军博士在德国研究的‘非天然酶’是该项目的技术核心。我们投的时候,项目成果还在实验室阶段。”霍旭辉表示,“这个项目的发展速度虽然不是最快,但其团队成员为高层次人才,对新技术接纳度强,这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保障。”
霍旭辉透露,2024年艾合智兴已获得院士基金及产业链投资方超3000万元增资,并建立了中试生产线。

霍旭辉认为,近年来,成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动作频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助力。“成都陆续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明显提升了整体创业氛围。”他表示,“过去科研人员往往因资源信息有限,面对创业相对保守,现在则更主动寻求资本合作,他们知道有专业机构愿意投资早期项目,这种转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