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国家级!助力精准医学成果转化|成都转化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首个!国家级!助力精准医学成果转化|成都转化力

2025-11-10 16:3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全国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认定名单,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组建的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西精准”)获批建设国家级“精准医学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为四川省首个入选单位。

作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的企业化运行实体,华西精准承载着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精准医学方向唯一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使命。其聚焦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设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评价和精准服务等共性技术平台,可提供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品检验检测与评价、临床研究、知识产权运营、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投资等专业化服务。

华西精准是成都市十大技术转移机构,目前,在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已建1.5万平的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和2万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技术攻关—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临床研究—产业化”全链条技术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成都“创新药”再出圈

关键“队友”助力

不久前,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赜灵生物”)再获新突破,其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适应症的关键Ⅲ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试验组、对照组首例受试者入组,再次迈出具有研发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赜灵生物临床在研品种ZL-82、PM、FM、ZL-85FA(从左至右)产品展示(图据:赜灵生物)

“赜灵生物是华西医院成果转化创立的企业,是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的重点培育企业,也是精准医学产业创新基金支持的第一个项目。”华西精准总经理助理/事业发展部经理汪士奇介绍,目前赜灵生物的核心在研管线进展良好,得到了国际市场和资本的积极认可。

无独有偶,成都万众壹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众壹芯”)也是华西精准挖掘并培育的“明星企业”。该公司以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为目标,持续研发半导体CMOS基因测序芯片、即时分子快检卡盒等核心设备,已构建起“上游核心器件—下游关键工艺”的全链条技术掌控力,可为重大疾病精准医学提供国产化解决方案。

“生物芯片是我们的重点攻关平台之一,我们在载体和设备上对于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给予全力支持,二期载体中更专门规划了生物芯片中试平台,助力其加快产业化。”汪士奇补充道。

▲图据:受访者

事实上,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对接与转化,华西精准打出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对早期攻关项目,围绕攻关方向面向全国组织“揭榜挂帅”,与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团队配置关键设备、研发场地和专业服务等要素,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对中试阶段项目,积极参与四川省“1+N”中试生态模式构建、参股设立“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有限公司”,在四川省中试专项资金支持下,孵化并承接精准医学领域的中试阶段项目。

对产业化项目,联合成都市和高新区组建10亿元的精准医学产业创新基金,聚焦靶向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及智慧医疗等领域培育科创企业。

“目前,我们孵化培育项目总计超20个,未来3年内有望培育出1-2个上市企业,形成覆盖精准医学领域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雏形。”汪士奇介绍,这些企业80%是高校院所教授领衔,汇聚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院校团队和全国创新企业,技术领域涵盖微纳生物芯片、微流控技术、细胞治疗、核医学等多个前沿方向。

为何能“陪跑”创新?

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

为何能持续“陪跑”科技成果,耐心呵护“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在汪士奇看来,这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撑。

“依托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我们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专项政策扶持及创新要素整合能力。”汪士奇透露,华西精准已构建了近400家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行业企业的“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合体”,形成对全国乃至全球前沿技术项目的强吸引力。

▲图据:受访者

与此同时,通过市场化主体运营及创新激励机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华西精准与各细分领域的高能级平台紧密合作,入股参建“四川省核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助力其核心闪疗设备在华西医院开展临床试验;与国内5家上市药企共同组建“成都华西临床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助力多个细胞/基因/免疫治疗新药的研究;参建“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科伦博泰等行业龙头在生物大分子领域合作;并与“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在细胞治疗、生物材料等领域深度合作,众多主体形成合力共建、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华西精准也将持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一方面加快载体建设,推进概念验证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专业化全链条转化平台,同步完善“医政产学研资用”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知识产权链条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通过聚焦专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核心人力保障,持续打响国家级精准医学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品牌影响力,为精准医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