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王河镇:连片助发展 以“赈”心促振兴
暮秋时节,寒意渐浓,奋斗的激情却丝毫未减。
挥锹刨土、改善渠系、硬化道路……剑阁县2025年实施的4个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加速推进。据悉,集中连片特色产业项目预计带动1285名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其中,脱贫户、防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占比超30%。同步开展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项目:由“为我建”到“我来建”
“项目怎么建,群众说了算。围绕闲散劳动力就业需求,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建设什么。”剑阁县以工代赈事务中心主任仲昱洁说,以工代赈项目把解决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成功转变以往“施工单位干、村民群众看”的状况,实现由“为我建”到“我来建”的转变。
在王河镇大成街附近,身穿荧光马甲的村民正在修缮路基。据介绍,华阳社区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投资107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将改建乡镇圩场道路4.5公里,整治河堤2.5千米,改建污水管网1.3千米。预计带动300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500万元。
项目理事长何军说:“通过自建方式,让项目理事会成为管理者,群众成为参与者和监督者,实现‘自己的项目自己干’。”
王河镇党委书记杨雪介绍,以工代赈项目遵循“能用人工就不用机械”原则,采取“村民自建”方式,由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会议议定项目建设内容,县发改部门全程监管。组建项目理事会,由理事会开展务工群众“定人、定岗、定酬”及施工器械租赁、建材采购、技术人员聘请等“租购聘”工作,相关事项会定期进行公示,“晒”在阳光下。
就业:从“走他乡”到“家门口”
以工代赈,赈的是为民初心,造福一方百姓是根本目的。
“感谢党委政府,今后我再也不用到处奔波了。”华阳社区返乡务工人员李天红说,他以前在新疆务工,得知社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后,第一时间报名,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他的心里甜如蜜。
华阳社区年近七旬的脱贫户那天均说:“我年龄大身体也不太好,主要在项目上做普工,负责打扫清洁、清理沟渠等,每天能挣120元。”
“过去,我在外务工到处奔波,现在负责项目模具清理,工作不累还可以照顾家里人,幸福感满满。”华阳社区村民金桂芳说。
来到王河镇鲁垭村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现场,村民正在改建约60厘米高、50厘米宽的渠系。据项目理事长闫平先介绍,项目总投资87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硬化产业道路8.1公里、改建渠系1.9公里、整治山坪塘5口,将带动附近244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01万元。收集的雨水流入杨家垭山坪塘,山坪塘可蓄水15万立方米,保障周边400余亩农田的用水。
“挣钱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鲁垭村一组63岁村民缪正寿喜笑颜开:“现在‘家门口’有这么好的项目,我的钱包更鼓啦!”
效果:产业赋能促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剑阁县委副书记王仕雄打开《剑南(王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介绍道,剑阁正全力联动剑北粮油园区、剑南白龙粮油园区、剑南(王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三大片区,争取全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剑南(王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后,预估年产值收益约5亿元,带动综合效益约10亿元。
在王河镇南华村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现场,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项目理事长李君会介绍,将硬化产业道路4.3公里,加宽产业道路4.8公里,改建渠系3.5公里,整治山坪塘6口。预计带动286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82万元。
作为园区的核心区,南华村的产业道路升级后,将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南华村四组村民常仕明9月开始参与产业道路硬化,他说:“村里的道路变宽了,方便了机械进出。我家种的水稻今年就采用机械化收割,相信项目完全建成后,日子会越过越好。”
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汇聚于此。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的王海锋便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己是本村人,如今返乡在项目部上班,想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供稿:剑阁县王河镇人民政府杨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