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到“留量”!绵阳平武生态旅游玩出新花样
深秋时节,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王朗片区迎来最美彩林季。这里的红叶彩林与远处银装素裹的雪山交相辉映,独特的“红叶+雪山”组合吸引着八方访客,一堂堂生动的“自然课”正在雪山彩林间进行。

来自成都的游客高小莉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看客,而是在自然导赏员的指引下,触摸感受着顽强的生命。“被石头埋了一半还能长,太神奇了!这比看书本震撼多了。”她感叹道。
今年秋季,像这样深度融合自然科普与生态观光的“研学游”,正让王朗迎来生态旅游旺季,并直接带动当地营收同比增长超70%,周边村寨民宿收入增长60%。
走进王朗白沙沟的流石滩,成片四川红杉披上“黄金甲”。自然导赏员杨冬学正被一群游客围着,他手指一棵被流石半掩的红杉解释道:“汛期石头冲下来埋住它,但它照样能钻出来,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智慧。”在他口中,每一片树叶的变色、每一种动物的踪迹,都成了生态故事的注脚。正是这种将原始森林变为“沉浸式课堂”的能力,让导赏员在红叶季变得“供不应求”。

“风光原始,雪山彩林配上专业讲解,相当巴适!”高小莉的体验代表了大多数访客的心声。独特的“雪山+彩林”景观,叠加深度研学内容,使王朗成为家庭亲子游的热门目的地。游客们在赏景之余,更收获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深刻认知。
火爆人气的背后,是精准的业态布局与营销推广。四川熊猫故乡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江涛介绍,公司通过小程序、抖音等线上平台进行全方位引流,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数据显示,仅10月份,公司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同比增长70%;更显著的是,直接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寨的民宿产业,实现收入700余万元,同比增长60%。

“红叶”是引流招牌,但真正的增长内核在于对森林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本底,当地正从单一观光向“森林疗愈”“专业化自然科普研学”等新业态拓展。通过打造完善的研学课程体系—从植物识别到野外生存技能,平武正努力将“红叶经济”的短暂美丽,延伸为以生态教育和深度体验为核心的“常年吸引力”。
据了解,平武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顶级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优势。未来,当地将继续深耕“红叶+研学”融合模式,进一步优化产品与服务,让更多访客在领略“红叶映雪山”奇观的同时,感受自然魅力,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