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在北门大桥老茶馆饮一碗盖碗茶 煮活千年非遗烟火
深秋的锦江畔,梧桐叶泛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北门大桥老茶馆的院落里。一碗三花盖碗茶,一碟瓜子,龙门阵一摆就是半日。城市的喧嚣与宁静,市井的喜怒与哀乐,都沉淀在盖碗茶的袅袅茶香之中。

这座位于青羊区大安中路75号的老茶馆,自今年七月重装开业以来,已成为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样本。这里没有喧闹的促销,唯有竹琴声声、茶香四溢,非遗表演穿梭于茶桌之间,代表性传承人与茶客对坐畅谈的场景日日可见。
老空间的新生命:从市井记忆到文化活体
“城市更新不是把旧房子推倒重来,而是让老树发新枝。”老茶馆创办人刘红兵坐在竹椅竹桌旁说道。他身后,保留着原木榫卯结构的老房子与现代设计元素和谐共生,“我们修复了建筑,但更重要的是修复了这里的生活方式。”

茶馆所在的北门大桥区域,曾是老成都的市井中心。随着城市发展,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大安茶社逐渐消失。今年重启的老茶馆,在保留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同时,也为这座老茶馆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在茶馆的一旁,海灯武术非遗传承人张果成轻松一跃,踏上了梅花桩,一套“梅花桩精拳”行云流水,引得周边居民纷纷拍手叫好。梅花桩旁,一把2米长壶嘴的铜壶静静摆放,一位茶客好奇地伸手触碰,再掂了掂铜壶的重量……张果成丝毫没有阻止,反而微笑着给居民介绍着这门技艺。

“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刘红兵说,“非遗不该被供在博物馆里,而该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记在老百姓的心里。”说话间,刘红兵一时兴起,站在茶馆中央,“主动请缨”表演古彩戏法。“我们没有固定的表演时间,茶馆人多的时候、兴致来的时候,都可以来‘露一手’。”
他穿梭在居民中间,将“变”出来的各种礼物,随机分发给现场茶客。一时间,叫好声、欢呼声、拍手声响彻锦江河畔。
除了张果成的梅花桩精拳、刘红兵的古彩戏法,茶馆还有多位身怀绝技的“守艺人”。说金钱板的、玩近景魔术的、变脸的、吐火的……这些国家级、省级非遗大师用“接地气”的表演,让历史长河中流传的传统技艺不再只是舞台展演的“远观之宝”,而是回归日常生活的“身边之美”,让非遗在烟火人间中自然生长。
公园城市的新场景:文化在休闲中传承
北门桥下老茶馆的重生,远不止一家茶馆的回归。立足于锦江公园核心区域,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将非遗活态展演与公园场景消费有机结合,构建起城市文化消费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的新场景。

记者了解到,成都已有超过200处的公园城市文化空间,北门大桥老茶馆所在的锦江公园段重启后,人流量同比增长显著。这意味着,居民需要的不只是绿地,更是有温度、有内容的文化空间。

“这样的茶馆,不仅让城市更有文化韵味,也让我们老成都人有了归属感。”一位正在观看表演的居民称,本以为老茶馆会很陈旧,没想到这里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也能满足现代需求,“这才是成都该有的样子!”
北门大桥老茶馆的成功,是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让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夜幕降临,锦江水静静流淌。老茶馆的灯光与周边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成都的过去与未来,仿佛都融在了这碗盖碗茶里。
一杯盖碗茶,泡开的不仅是茶叶,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烟火。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城市更新,是在记忆中生长,在传承中焕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