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责任守护乡村健康​——广元市旺苍县张华镇乡村医生蒲泽建事迹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用爱与责任守护乡村健康​——广元市旺苍县张华镇乡村医生蒲泽建事迹

2025-11-06 11:2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坚守,以精湛的医术驱散病痛阴霾,用无私的大爱与责任编织起乡村健康的守护网。他们,就是乡村医生——村民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守门人”。

初心如磐,扎根乡土终不悔

在张华镇龙岗村,79岁的蒲泽建医生用60年的坚守诠释着医者初心。1955年,19岁的他立志学医。当时的农村医疗条件极差,村民看病需步行十几里路去乡卫生院,不少人因此耽误治疗留下终生遗憾。“我知道农村老百姓缺医少药的困难,我要学习医术帮乡亲们。”这句朴实的话语,是他坚守半个世纪的初心写照。

最初的卫生室仅是一间旧土房,几张木板搭成病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是仅有的“三大件”。为了让村民能及时看上病,蒲泽建把家安在卫生室,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敲门,他总是第一时间拿起药箱。有一年冬天,凌晨三点多,村里的产妇突然临盆,丈夫在家里急得直跺脚。蒲泽建接到消息后,顶着寒风匆忙赶到产妇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产妇接生。当婴儿响亮的哭声划破夜空时,他的双手冻得几乎失去知觉。这样的不眠之夜,在他60年的从医经历中早已数不清。

铁脚丈量,踏遍村路护平安

乡村的道路泥泞崎岖,村民居住分散,最远的村民离卫生室有10多里路。过去交通不便,蒲泽建出诊全靠一双脚,药箱一背就是一整天。他的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脚底的老茧厚得像牛皮,却从未耽误过一次出诊。

村民王月松至今记得,有一年夏天,他的孙子突发高烧抽搐,当时暴雨倾盆,道路泥泞难行。蒲泽建接到电话后,披着雨衣就冲进了雨幕。土路湿滑,他摔了好几跤,药箱里的玻璃针剂碎了不少,他却顾不上心疼,爬起来继续往前赶。当他浑身是泥地出现在王月松家时,孩子已经开始昏迷。蒲泽建立刻进行物理降温、注射退烧针等,守在孩子身边观察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孩子体温降下来,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卫生室。“要不是蒲大夫,我孙子可能就没命了。”说起这件事王月松眼眶依然泛红。60年来,蒲泽建累计出诊上万次,用双脚丈量着乡村的半径,守护着每一个村民的健康。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显担当

无论是2003年非典疫情,还是2020年新冠疫情,蒲泽建始终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非典疫情暴发时,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村里的防控队,每天背着喷雾器挨家挨户消毒,给返乡人员测体温,讲解防控知识。当时有人害怕被感染不敢靠近,他却坚定地说:“我是医生,这是我的责任。”

新冠疫情来袭时,蒲泽建再次挺身而出。村里设置卡点后,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卡点给值班人员测体温,然后背着药箱去居家隔离人员家中监测健康状况。有一次,他在给一位从外省返乡的村民测体温时,对方突然咳嗽不止,他没有丝毫退缩,一边安抚村民情绪,一边仔细检查,直到排除感染风险才离开。那段时间,他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休息,他却说:“现在正是需要医生的时候,我不能停下。”

薪火相传,守护希望生生不息

随着年龄增长,蒲泽建的身体大不如前,腿脚也不太灵便,但他最担心的是村子里的医疗后继无人。他曾多次向卫生院领导提出,要重视偏远乡村医生的培养和接班问题。每当卫生院组织学习或布置任务后,总有年轻医生向他请教。对此,他从不藏私,将六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

“蒲医生是我们村民的贴心人。”这是龙岗村村民对他的评价。村里的老人说,他们这辈子没进过几次大医院,头疼脑热全靠蒲大夫;年轻的父母说,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该打预防针,蒲医生比自己记得还清楚。为了感谢蒲泽建,村民们常给他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但他总是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他就折算成药费还给村民。他说:“我是村里的医生,为乡亲们看病是应该的,不能占大家的便宜。”

医者仁心,多元守护暖乡村

在乡村,蒲泽建医者仁心。每日清晨六点多到岗,直到暮色浸染群山才下班。他的诊室里,满墙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他的医术与医德。他推行“分级诊疗”原则,能调理绝不用药,能吃药绝不输液,能居家治疗绝不让村民奔波。

60年寒来暑往,79岁的蒲泽建依然坚守在乡村医疗的第一线;用一颗仁心,织就守护村民健康的安全网;用爱与责任诠释什么是“医者父母心”。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乡村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健康的使者,用医者的仁心,守护着每一个人的生命与健康,传递着希望与温暖。让我们向这些乡村医生致以最深的敬意,感谢他们为乡村健康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