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主动“纠错排雷”,以法治温度护航依法行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宜宾:主动“纠错排雷”,以法治温度护航依法行政

2025-11-03 14:5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许可手续,终于恢复正常经营了!”10月10日,宜宾市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杨先生难掩激动,“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这份满意的背后,是一场高效化解的“许可风波”:今年初,该民营企业按标准完成营业场所建设后申请许可手续,却被告知不予登记,理由是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却无法开业,企业被迫于2025年2月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调查发现,行政机关主张的“不符合规划”缺乏证据支撑,随即制发行政行为自我纠正建议书,由行政机关自行纠错并及时办理许可手续,让企业顺利“重生”。这正是宜宾行政行为自我纠正机制的生动实践。

刀刃向内:从“被动应诉”到“主动预防”

如何从源头减少行政争议?宜宾给出的答案是:刀刃向内,主动纠错。

2024年4月,宜宾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印发《宜宾市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自我纠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8种应启动自我纠正的情形,涵盖事实不清、程序违法、超越职权等关键领域,推动行政机关从“被动应诉”向“主动预防”转变。

“这既是倒逼依法行政,也是给行政机关主动纠错的‘台阶’。”宜宾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核心是鼓励行政机关敢于认错、及时改正,避免小错拖成大错,真正维护群众和企业合法权益。

机制护航:考核“指挥棒”保障纠错实效

为让制度落地生根,《办法》设计了清晰的操作路径:简单错误直接启动纠正;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由监督机关提出书面建议;重大疑难案件则由监督机关依法处理。更关键的是,《办法》将自我纠正与考核硬挂钩——主动纠错且未造成严重影响的,考核从轻处理;拒不纠正导致行为被撤销的,从重扣分甚至追责。

“相当于给主动纠错‘加分’,对拒不纠错‘减分’,用考核指挥棒确保制度执行力。”制度实施成效立竿见影:2024年全市行政复议纠错率下降4.7个百分点,行政诉讼案件实体败诉率下降20.6个百分点,源头化解争议的作用持续显现。而此前2021年至2023年,宜宾行政诉讼败诉率曾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更凸显出推行自我纠正机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复议赋能:法治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自我纠正机制的落地,离不开行政复议改革的持续深化。2021年至2024年,宜宾行政复议收件数从296件增至1164件,彰显群众和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的意愿显著提升。

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实施后,宜宾多措并举推动改革落地:2024年新收行政复议案件同比增长近1倍,首次超过一审行政诉讼案件,超八成实现“案结事了”,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前端通过主动“纠错排雷”高效化解300余起争议;中后端借助案件审理会、府院联动等机制提升审理质量,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

“对民营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宜宾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企业高管陈弘强坦言,行政复议和自我纠正制度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救济渠道,通过法治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从个案纠错到制度完善,宜宾以主动“纠错排雷”的担当,既守住了法治底线,又传递了法治温度,为依法行政注入活力,为优化营商环境筑牢法治根基。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