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手艺到新引擎 四川中江以一碗面激活乡村振兴
时下,中江县挂面村的油葵进入盛花期,成片花海与木架上垂落的缕缕白挂面相映成趣,每日吸引上万名游客慕名而来。这处因千年手工挂面技艺闻名的村落,正以非遗文化为钥匙,打开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大门,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乐活”的发展新路。
一碗面的传承创新:从“老手艺”到“新产业”
“有儿莫学挂面匠,有女莫嫁挂面郎”——曾几何时,这句民谣道尽了中江挂面匠人的艰辛,也折射出技艺失传、人才外流的困境。为守住这份千年遗产,中江县打出“组合拳”: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村里成立“挂面技艺传习所”,将口传心授的工艺转化为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传习所+农户+合作社”的三级传承网络。

这一举措,让大学生陈立亮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希望。他系统学习传统工艺后,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办挂面工坊,开发出多款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一代的“乡村工匠”。如今,挂面村已培育非遗传承人50余名、专业生产户80余户,形成老中青衔接的传承梯队,实现了技艺从“家庭独享”到“社区共传”的转变,稳稳守住了乡村的“根”与“魂”。
光有传承不够,还要让老手艺“走出去”。村里深挖手工挂面“洁、白、细、柔、空”的五绝特质,以及“5次发酵、18道工序”的匠心工艺,打造“5518”区域公共品牌。这一战略让昔日的农家散装挂面,摇身变为有故事、有辨识度的“文化礼品”。村民刘然的作坊年销售额从5万元跃升至15万元,他感慨:“以前做面只为糊口,现在靠品牌,游客抢着买!”目前,“5518”手工挂面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海外,品牌估值超5亿元,完成了从“一粒麦”到“一碗面”的价值飞跃。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村民。挂面村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3000亩订单小麦种植,保障原料品质;创新“前店后厂”模式,让游客观摩制作过程后直接购买,实现产品从“论斤卖”到“论体验卖”的升级。村民刘大姐笑着说:“以前埋头做面一天挣几十块,现在游客边看边买,一天能卖几百斤!”2024年,全村挂面产量达20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文化价值实实在在转化为民生红利。
一幅画的宜居美景:从“旧村落”到“新家园”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环境”。挂面村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原则,在完整保留43户传统院落格局的基础上,将挂面元素融入民居巷道、景观小品和公共空间——墙面彩绘再现挂面制作场景,路灯设计成挂面造型,就连休憩长椅都透着“面文化”韵味。漫步村中,既有“推窗见景、出门入画”的诗意,又不失“柴米油盐”的生活烟火气。

如今,村里建成“5518工坊”、民俗文化街和“520”高地景观节点,形成“文化+自然”双IP格局,先后入选“天府文旅IP项目库”、荣获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宜居指数大幅提升。
环境美了,更要管得好。挂面村创新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将挂面技艺传习、环境卫生维护、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打扫公共区域积10分,评上“好婆婆”“好媳妇”积30分,红白事简办积50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更成为村民荣誉的象征。2023年以来,全村开展积分兑换120余场,参与村民超3000人次,“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的治理氛围日益浓厚,文明乡风如春雨般浸润人心。
一场游的文旅融合:从“生产地”到“打卡地”
依托特色产业和宜居环境,挂面村进一步拓展乡村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让村庄从单一生产生活地,升级为“可游、可玩、可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里建起了“没有围墙的挂面博物馆”:游客可亲手参与揉面、拉条、晾晒等制作环节,入住保留传统风貌的民宿,品尝“全面条宴”——从清汤挂面到创意面点,感受“一碗面”的多样魅力。“前店后厂、下店上宿”的模式,让文化体验贯穿旅游全流程,“千年一面・中江见面”系列活动已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为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村里创新“党支部+国企+民企+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出“乡村CEO+共富合伙人”模式。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共享产业收益。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0万元,入股村民分红16万元,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从“老手艺”焕发新生,到“旧村落”变身美景,再到“小乡村”托起大文旅——中江挂面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守得住文化、留得住乡愁、富得了村民”。如今的挂面村,不仅实现了产业振兴、环境蝶变,更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这碗跨越千年的挂面,正让乡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文明新风在广袤田野上持续劲吹。(供稿方:中江县委宣传部 梁潼 王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