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舌尖上的未来”?成都高新区“校园餐”安全与品质探秘
“作为监督大使,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未来定将认真履职,全力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近日,随着首批“校园餐”监督大使正式上岗,成都高新区推出了“校园餐”全流程监督的又一创新举措。

▲成都高新区首批“校园餐”监督大使,包括“两代表一委员”和媒体代表等在内的共16名人员,已在本学期正式开展“校园餐”监督工作。
小小餐盘,事关民生大计。成都高新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以“整治与日常管理并行”为核心,不仅盯着“当下改”,发现问题马上解决;更琢磨“长久立”,把规矩变成日常习惯。这波操作实实在在,娃吃得香、吃得安心,家长们自然满意放心。
“监督全覆盖”下的“阳光食堂”
“切菜时想着‘这是给孩子们吃的’,会更仔细些。”成都高新中学天府一街分校八年级学生家长谭女士一边麻利地备餐,一边道出心声:“当初在家长会上听说能来食堂工作,一下子就动了心。能亲手为他们做安全的饭菜,还能看着孩子吃饭,学校给咱们家长这个机会,真的很暖心!”
这个由家长深度参与的校园食堂,让关心“看得见”,让监督“摸得着”,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据介绍,该校先后有20余位学生家长走上后勤管理、厨师、帮厨、库管等岗位,目前食堂员工中有11名“家长员工”,占比42%,从食材验收、清洗加工到烹饪上桌,全程参与食堂运营。

▲成都高新中学天府一街分校“妈妈们”为学生准备可口的饭菜。
“我们有严格的招聘标准,会筛选出有爱心、肯负责的家长,聘用后会有一周实操试用与系统岗前培训,筑牢安全防线。”该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说,家长最懂孩子口味,实现了“食品安全有盯梢、家校沟通不隔层、饭菜合口不浪费”。
如今,这种被称为“妈妈厨房”的创新模式,已在成都高新区60%的中小学推广,200余名家长从业人员成为“校园餐”的“守护者”。
每天12:30和18:30,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的书记和校长总是最后出现在食堂。他们不仅与学生同吃一锅饭,更会细心询问晚到食堂就餐的学生“今天的番茄炒蛋好不好吃”“汤的温度合不合适”,既保障最后就餐的孩子吃饱吃好,更便于及时调整菜品和发现问题。

▲恪守“校长最后就餐制”,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的校领导,直到午餐时间临近结束,才坐下与同学们一同用餐。
“工作推进以来,我们与家长间建立了更坚实的信任关系。家长通过监控看后厨操作,参与食材验收和陪餐,对学校饮食更安心了。”该校后勤干部的话道出了制度实行后的变化:透明监督让问题快速整改,提升效率,强化保障,同时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心声。
据了解,为了全天候守护孩子们的餐桌,成都高新区还专门用了“两招”:对内,校长牵头扛责,“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刚性落地;对外,家长委员会全覆盖,还能“码上举报”一键监督。
“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守护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落地落实,校园餐食安全与质量管理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逐渐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智慧监管。
成都高新区蒙新小学后勤干部深切感受到该体系带来的改变:“我校全面融入成都高新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为学校餐食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撑,实现了从食材采购到终端食用的全程可溯、成本可控、营养可优。”
据悉,成都高新区专门打造“膳食经费管理”平台,重构校园食堂监管模式:靠智能询价小程序、标准化数字档案,对大宗食材搞区级统一询价,不仅让采购阳光透明,还大大减轻了学校核价、台账的负担。春季学期,成都高新区8所试点学校已率先实现食堂食材询价、智能验收、出入库及经费收支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秋季新学期开学后,这一“数字食堂”模式正在逐渐推广运用,后续将持续完善系统功能,同步开通“数字纪检”窗口,深化大数据监督。在食材验收这一核心安全环节,行政干部、食堂负责人、供应商“三方”一起查,还有双秤、智能秤+高清监控搞“阳光验收”,家长老师也能随时来监督。

▲成都高新区第二幼儿园将智能电子秤投入食材验收,通过智能化工具保障食材质量与验收准确性。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优选供应商是关键的第一步。围绕“选谁送菜”这一核心问题,成都高新区严把集中采购,系统推动供应链改革。2025年分三批次招采入围20家大型国企及优质民企。一家中标单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把孩子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所有食材入库即检,全程冷链运输,让每一份‘校园餐’都是放心餐。”企业自律与行政监管协同发力,从源头上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为保障师生用餐安全,蒙新小学食堂工作人员认真开展餐食样本留存工作。
用心守护师生的“安心营养餐”
自“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来,全区持续推进食堂改扩建与设备升级,部分学校还引入了“机器人炒锅”“自动洗碗机”等智能厨具,在提升供餐效率的同时,也让师生用餐体验得到显著改善。

▲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引入了长龙式全自动洗碗机和650L燃气自动炒锅,显著提升后厨工作效率。
随着新学期新食材供应体系全面启用,各学校同步加码食堂管理,严格落实餐饮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严格执行食品验收、储存及加工操作规范,全方位守好“校园餐”安全关,切实守护广大师生的饮食健康与校园安全。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将“食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让健康饮食的知识,节约粮食的精神自然渗透。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的校园餐保障,从未止步于此。其更深远的追求,在于发挥“以食育人”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开创的食育课程,已成为德育与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营养健康学校,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颇具巧思:通过四季养生汤品、健康营养奶茶等将食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还构建起以“吃”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该校校长表示,学校希望让“吃”成为一种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小学本学期与四川旅游学院联合推出的食育延时课程《知味天府·食育未来》已正式启动,课程共设置16周,每周开展1次、每次70分钟,涵盖中华传统美食制作、营养知识讲授、餐桌礼仪培养、食品安全实践以及节气饮食文化体验等多个模块,强调学生动手实践与文化感知的深度融合。该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饮食素养与实践能力,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这份安心,藏在三餐四季的日常细节中。”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学生家长邓女士感慨道,“我们家长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往往从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开始。每当孩子放学回家,开心地说‘今天学校的午餐超好吃’时,那份藏在餐食里的安心与满意,便成了我们心里最踏实的日常注脚。”
对于“校园餐”工作能赢得师生及家长满意的秘诀,身为推动政策落地一线的管理人员,成都高新区云芯学校校长给出答案:“这背后,是成都高新区科学的制度设计作基础,智能的技术手段作支撑,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保障,更有社会协同、多元共治的合力机制作推动。”
真诚的付出,终会换来真心的回响。近日,问政四川平台上一封学生家长的感谢信,让成都高新区云芯学校的老师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信中写道:“作为家长代表,这次跟着丁老师参与食材验收、陪孩子们吃饭,彻底刷新了我对校园食安的认知!食材新鲜得没话说,全是当天采买,验收特别严,根本没有冻货。就像今天的虾,都是活蹦乱跳的,食堂还细心去了虾头虾线;饭菜味道适中、荤素搭配合理,孩子没吃饱能随便加,班主任分排骨时都会盯着最低分量。”
家长还特别提到:“留样柜是双锁双人管理,称重台秤也连了物联网,食材重量、照片实时就传到校长端。成都高新区把技术用得很实在,加上老师们每天都陪孩子吃饭,真心感恩,也特别佩服成都高新区对教育保障的重视!”

▲云芯学校的同学们在食堂愉快就餐,享受轻松的用餐时光。
孩子们的吃饭问题,从来都不简单。成都高新区推动“校园餐”从“安全底线”向“品质高线”的坚实努力,是从“吃得安心”转变为“吃得幸福”的理念升华——让每一餐不仅满足味蕾与营养,更承载健康、温暖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