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札记:茶山、泥路、那碗鸡汤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驻村札记:茶山、泥路、那碗鸡汤

2025-10-28 16:5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4年8月底,接到组织任命的我,两天内奔赴高县可久镇进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车子驶过蜿蜒村道,耳边蝉鸣渐起,望着窗外陌生的山野,我怀着忐忑的心接下这未知的挑战,更期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实干的足迹。从机关办公室到山间村落,从案头文件到田间地头,进步村用最质朴的方式,让我读懂了基层工作的重量,也让我的初心在泥土里扎下了根。

褪“浮躁”、扎深根,在泥泞中触摸民心温度。初到村里,我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入户走访脱贫户。联系永兴组组长时,他特意叮嘱:“书记,要穿水鞋、带根棍子!”这话让我心里犯嘀咕,直到踏上前往三棵桩的山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缘由——雨水冲刷后的泥土黏着鞋,每走一步都格外吃力,路边杂草里藏着未知的风险,身旁便是令人胆寒的陡峭山崖。组长说,这条路还是因有孩子上学才被村民修整过,这让我愈发懂得,山里的每一户人家,都在与崎岖的山路默默抗争。

抵达三棵桩后,村民端来温热的手工茶,话匣子在暖意中打开。他们说起卖茶叶、梨子要背出山,买肥料、饲料要背进村,言语里满是无奈,却也藏着对通路的期盼。组长叹息:“这是村上最后几户没通公路的,是真正的‘最后一公里’。”一位老人半开玩笑地说:“樊书记,要是你能把水泥路修上来,我杀只土鸡请你!”这话让我心里一震——通路不仅是村民的心愿,更是驻村工作的责任。我握着温热的茶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条路变平坦,让希望顺着公路走进山坳里。

淬“实干”、破难题,在攻坚中践行驻村使命。要通路,不能只靠一腔热血。我沉下心学习政策、研究项目,多次与村干部讨论论证,最终将三棵桩片纳入进步村龙井43#有机茶园规划,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名义申请新建1.2公里公路,连通仰天窝茶园与永兴组组道。规划过程中,我带着村干部在泥泞里丈量路线,村民们见状也自发加入,扛着工具跟在身后,眼神里的期待愈发浓烈。

从报送数据、包装项目到申报获批,每一步都充满挑战。2025年7月,施工队终于进场,我几乎每天都往工地跑。一次,正巧碰到之前说要请我吃土鸡的老人,他带着买楠竹的商贩来看竹林,一见到我就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樊书记,路还没修好,老板就上门了!走,回家吃土鸡去!”我连忙说:“这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看着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满是如释重负的踏实——所有的奔波与付出,都在村民的喜悦里有了最好的回应。

通“山路”、连民心,在收获中见证希望生长。三个月后,我开着车第一次驶进三棵桩,崭新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升腾的炊烟在山间缭绕,不再只是生活的烟火,更成了希望的信号。孩子们不用再步行几公里上学,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通往镇上的车;村民们盘算着用三轮车把山货运出山,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我走在硬化好的路上,脚下没有了泥泞,心里也格外踏实——这条路通向的不只是家门,更是民心与振兴的未来。

后来,那碗约定的土鸡终于端上了桌,香气氤氲中,老人执意让我多吃几块,说这是“希望的味道”。舌尖的鲜香里,我仿佛尝到了山风拂过新茶的生机,也读懂了基层工作的意义:所谓驻村,就是把心扎进土地,把事办到村民心坎上;所谓希望,就是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自家门口看见光。未来,我会继续守着这片山、这方人,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绽放,让更多希望顺着平坦的公路,走进进步村的每一个角落。(供稿方:高县进步村驻村第一书记樊柏松)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