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打造政务服务“一江通”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川渝政务服务存在区域分割、标准不一、协同低效等问题,企业群众跨区域办事面临流程繁琐、材料重复提交、结果互认难等痛点。泸州市联合重庆永川、江津,紧扣“川渝通办”部署,依托“泸永江”示范区,打造“一江通”模式,以事项共办、渠道互通、成果共享,破除区域壁垒,推动成渝政务服务一体化,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旧城醉美泸州牟科摄
拓展通办范围,聚焦高频需求
三地在既有311项“川渝通办”、158项“跨省通办”事项基础上,针对群众异地办理驾驶证、就医转学,企业办理船舶证书核发、演出审批等高频事项,新增个人高频事项24项、企业高频事项10项,并推进“公民婚育一件事”等跨区域“一件事一次办”,扩大服务覆盖面。这些新增事项紧密围绕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有效解决了以往跨区域办事的急难愁盼问题。
统一办理标准,实现同标服务
为了消除区域服务差异,让企业群众在三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同样标准的政务服务,三地遵循“求同存异”原则,联合梳理“跨域通办”事项办理指南,明确申请条件、办理流程等要素,编制“泸永江”拓展“川渝通办”事项服务手册,为窗口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消除区域服务差异。
健全运行机制,强化协同联动
为了确保“一江通”模式能够持续高效运行,三地建立政务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轮流主办会议推进重点改革;开展业务培训与跟班学习,提升通办人员能力;建立“泸永江”通办事项台账,对每个事项的受理条件、审批流程、服务方式等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通过定期对台账进行分析和评估,三地协同优化受理条件,精简审批流程,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突出成效
“泸永江”合作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累计办理通办事项5200件,“一件事一次办”21件,泸州市“川渝通办”办件量达32.41万件。通过建优136个“跨域通办”窗口,区域政务服务便利性大幅提升。此外,编制发布《泸永江产业配套合作供需清单》527项,以政务增值服务助力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举办22场招聘会,组织235家次重庆企业提供8703个岗位,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