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从朝鲜战场到三尺讲台 抗战老兵张志远的热血人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川北医学院:从朝鲜战场到三尺讲台 抗战老兵张志远的热血人生

2025-10-28 11:2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冬天零下40摄氏度,把冰敲个洞洗衣服,一提起来就结成了冰疙瘩。”89岁的张志远坐在川北医学院家属院的藤椅上,布满皱纹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张志远

青春无悔:跨过鸭绿江的热血儿郎

1936年寒冬,张志远出生在嘉陵区金凤镇一个普通农家。这个地处蓬溪、武胜、南充三市交界的闭塞小镇,却孕育了他坚韧的性格。

1954年11月,18岁的张志远怀揣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毅然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志愿军总后勤部5分部290部队2分队,奔赴朝鲜定州,成为一名守护弹药库的士兵。

谁曾想,张志远的当兵之路充满波折。“最初我被选去当特种兵飞行员,满心欢喜盼着驾机保家卫国,可体检时查出有慢性鼻窦炎,医生说到高空会呼吸困难,然后就被刷下来。”回忆起这段小插曲,老人眼中闪过一丝遗憾。

但失落并未击垮他,很快,张志远调整心态,跟随射洪籍的新兵队伍一同踏上前往朝鲜的征程,张志远说:“不管在哪儿,只要能为国家出力,就不算白当兵。”

初到朝鲜定州,张志远被分配到弹药库工作。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他很快被调到部队办公室担任文书兼文教工作。在零下40摄氏多度的极寒天气里,生活的艰苦程度远超想象。比起寒冷,更危险的是无处不在的敌人。

即便身处相对安全的后方,危险却从未远离。“我们弹药库是敌军的‘眼中钉’,他们总想着炸掉这里,所以每晚站岗时,必须两个人背靠背站着,走路也得保持这个姿势。”张志远回忆道,当时特务频繁在周边埋伏,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危险。

张志远(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敌军突然在他们居住的山洞外对志愿军发起攻击,激烈的战斗过后,山头满是牺牲的同胞,肢体散落的场景惨不忍睹。“战后打扫战场时,连完整的遗体都难以找到,只能用篾块写下他们的名字,简单掩埋。”说到这里,老人的手指微微颤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那段惨痛的记忆,即便过去半个多世纪,依旧清晰如昨。

“那些小伙子,有的才十八九岁,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痛。

1958年,随着志愿军主动撤军,张志远跟随部队回到祖国。

三年的朝鲜岁月,让这个年轻小伙褪去了青涩,多了几分坚毅与担当。

初心不改:润物无声的教育工作者

回国后,张志远退伍回到家乡,先是在重庆电机厂工作,凭借着在部队养成的严谨认真的作风,很快适应了从军人到工人的角色转变,成为单位的骨干。

1974年,命运再次迎来转折,他进入南充医学专科学校(现川北医学院)人事科,担任经济师,从此,他脱下军装,拿起笔杆,在校园里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刚到学校时,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人事工作琐碎复杂,每一项都不能出错。”张志远笑着说,“我把在部队当文书的那股认真劲儿拿了出来,每天加班加点钻研业务,很快就上手了。”

在学校的22年里,张志远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每一份档案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每一笔账目都核对得清清楚楚。同事们都说:“张老师做事特别靠谱,有他在,我们都放心。”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经常给学生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不知道过去的苦。我给他们讲在朝鲜的日子,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要懂得感恩,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作贡献。”

1996年4月,张志远正式退休。

退休后的他,依然闲不下来,每天都会去学校的操场散步,看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这一辈子,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老师,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张志远的话语朴实而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担当。

如今,89岁的张志远身体依然硬朗。而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记录着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