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园满园”新动力 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一年间
产业园区是成都全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产业的“园”动力
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去年10月24日
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成都启动“立园满园”行动
“立园满园”行动开展一年以来
作为五项重点攻坚任务之一
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加速推进
产业园区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一年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汇成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持续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
赋能园区产业发展
激发园区创新动能
优化园区创新生态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园区创新策源

10月14日,一场世界级大会——“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在成都开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在成都正式授牌。一周之后,10月21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聚变首场活动,开进建设之中的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大科学装置“顶配”的技术创新,深度嵌入成都产业沃土。
成功承载全球首个IAEA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何以成都?
这源于成都在战略定位、发展基础与支撑力量上的多重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科研能力上,成都不仅汇聚西物院、核动力院等国内聚变核心科研力量,以及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核领域重点高校,还建有“中国环流三号”等国之重器。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让城市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产业园区创新策源力。
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先后落户;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电子温度的“双亿度”重大突破,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相关合作伙伴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一批关键性成果在蓉诞生……
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成都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太行实验室试验装置获批国家“两重”项目,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项目一期基本建成、企业完成入驻并开展试运营;支持跨尺度矢量光场、准环对称仿置器等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高质量完成“入轨”评估。
加快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都印发实施《依托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路地协同成果转化实施方案》,支持通威太阳能、成飞公司分别获批组建四川省硅光伏、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此外,成都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储备科技领域重大项目,赛德特创新型CGT药物工程化关键技术突破与临床转化研究等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
创新企业加速涌现
激发园区创新动能

不久前,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西南地区首个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天行者2号”,并宣布将对外开放研发平台,天行者2号的本地化率达到90%。
再看向低空经济产业,沃飞长空面向低空出行研制的大型载人eVTOL产品AE200-100首架机日前在成都正式下线,产品即将达到载人试飞状态要求,更标志着国内大型载人eVTOL研发进入新的里程碑。
产业园区的科技型企业,好消息频传——全球首个!“成都造”针对乙肝病毒的mRNA治疗性疫苗获FDA临床批准;全球首款!维度穿梭(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小型便携式测绘无人机——“维度I型”一亮相德国Intergeo展会,便获得超150份意向订单……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激发园区创新动能。在成都,科技企业正加速取得多点突破,科创成果实现“多点开花”,科技企业与城市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的故事屡见不鲜。
一直以来,成都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打出一套“组合拳”,有力地激发园区创新动能——遴选科技类“明日之星”企业,挖掘培育爱伽科技、云海四面体生物、思越智能等硬核科技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企“市级统筹—区县主抓—园区落地”分级管理机制,制定“3+22”培训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园区集聚。
同时,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领域布局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围绕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面向产业园区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含新量”推动“含金量”
“立园满园”企业聚势提能

中试,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之环。正有越来越多的中试平台,在产业园区落地生根,有力地赋能了园区发展。
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例,其布局的4个高能级战略平台、30多个专业中试转化平台、100余个全链条功能平台,已覆盖从创新孵化、药物发现、检测检验、动物实验、临床前研究到中试生产的全部环节。这意味着,一个创新药项目从诞生到走向产业化,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专业的平台“托底”。
创新药企业康诺亚是这一生态的受益者。其世界首创的ADC新药CMG901被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看中”,以11.88亿美元交易额创下当时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康诺亚创始人陈博感慨:“园区不仅按需为我们打造了中试平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精准服务,持续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
深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以实实在在的“含新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持续提升,赋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链,建设了一批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编制《成都市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服务能力手册》,发布《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发展白皮书》,累计中试培育省级以上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及创新产品36个。
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近300场,组织8000余家企业走进清华、北邮等高校院所开展成果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余项。
完善创新转化服务体系
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成都科创岛2号馆、3号馆建成投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108家服务机构入驻,发布2025年“双向揭榜挂帅”榜单3批次共180个项目,成功揭榜117个项目。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专员”工作机制,采用“双班长”制在四川大学等组建高校成果转化专班9个,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产业专班13个,同时还将转化“触角”深入到各区(市)县,实现重点产业园区专班全覆盖。今年1-9月,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600余人次,挖掘科技成果1000余项,推动服务成果转化项目近100项。
培育新质生产力沃土
构建园区创新生态“强磁场”

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落地场景也需要资金拓展,科技金融如何助力科技企业完成“关键一跃”?
今年上半年,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获得“科创贷”1000万元授信,顺利帮助企业渡过生产难关,实现订单如期交付。但此前,公司却为此十分头疼,“多亏市科技局上门送政策,才让问题迎刃而解!”公司总经理刘磊对此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而在成功申请‘科创贷’后不久,还有其他银行主动上门对接,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授信额度。”
四川九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得到“科创贷”“资”润的企业之一。九章生物作为全球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批量生产绿原酸原料药的企业,1000万元的“科创贷”有力地帮助企业渡过临床研发难关,“不仅企业获得大额授信,办理效率也十分高效,放款速度非常快。”
这只是成都汇聚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优化园区创新生态的一个切面。
创新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牵引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效率效能。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成都多维度发力,持续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优化园区创新生态——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制定《成都市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工作方案》,起草“科创债”新产品方案。1-9月“科创贷”为1709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84.43亿元。
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联合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项目30项,组织实施“飞机复合材料激光维修”等成都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项目12项,推进成渝地区、成都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人才资源共享。
抓园区就是抓发展
抓园区就是创未来
构建园区创新生态“强磁场”
成都,正以科技创新
驱动产业园区实现创新“加速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