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 巴山蝶变——浙川协作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宣汉样本

巴山大峡谷状元楼周浩瀚摄
“妈妈快看!云在脚下跑,像大海的浪花!”来自浙江舟山的小女孩玲玲,在宣汉县月亮坪森林康养度假区的树冠云廊上欢呼雀跃。这条借鉴舟山“东海云廊”理念打造的“云端走廊”,长1314米、高38米,自2024年10月开放以来,已吸引超45万人次打卡,成为浙川东西部协作的“标志性成果”。
自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与四川省宣汉县结对以来,宣汉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东部先进理念、资金技术与企业平台,坚持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带农,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田园风光、土家风情、巴人文化等特色乡村4个,形成自然景观、生态康养、红色文化等多品类精品旅游路线。2024年,宣汉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连续四年跻身“中国旅游百强县”,实现了从“国贫县”到“旅游强县”的华丽转身。

巴人钱棍舞张平摄

火爆的巴山大峡谷文旅融合场景周浩瀚摄
项目引领多产融合开新局
“这些山崖纹路,像不像大海的波浪?”在巴山大峡谷,导游王绢指着崖壁褶皱,向游客讲述山与海的“对话”。投入浙川协作资金1700余万元建成的桃溪别院等项目,推动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71.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4亿元。周边兴起民宿、农家乐100余家,户均年增收超4万元。
投入1600万元协作资金撬动近4亿元社会资本打造的“君塘近郊游”农文旅综合体;900万元建成的大成镇“山海情深·玫瑰联姻”产业园;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引进浙江正达凯打造的智造产业园,成为“工业游”首站;庙安镇“花果山、花在庙安”乡村旅游季……一批批协作项目的落地生根,形成了“点上开花、串珠成链、多产融合”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协作资金逾2亿元,实施农文旅项目50余个,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园区变景区、村庄变公园”,“绿水青山”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成镇玫瑰园王小刚摄
数字赋能智慧产业拓新路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宣汉桃花米,颗粒饱满,米香浓郁……”在下八镇“振兴工坊”直播间,本土主播张莉正热情推介农特产品。借鉴舟山“共富工坊”模式,该工坊集收储、加工、展销、直播于一体,推动全镇2500余户村民发展大米、土豆片、腊肉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近52万元。
2021年以来,依托“数字快车”与“定宣两地仓”,宣汉农特产品实现“凌晨采摘、次日达舟山”。通过抖音、携程等平台,60余种特产销往东部,累计销售额超3亿元;阿里云智慧旅游平台实时监测客流,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8%;VR技术还原巴人文化场景,抖音挑战赛曝光量超2亿次……数字技术正在让巴山农文旅跨越山海,走向全国。

君塘镇陌上森林田园综合体张平摄
农旅联动乡村振兴展新颜
“以前种玉米一年挣3000元,现在做保洁加上土地流转,年收入超过3万元。”君塘镇君坝村村民刘大姐在花仙谷园区一边整理花圃一边说。
“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还有300多人。”村支书介绍,该村利用协作资金打造三大农文旅园区,租用土地、林地5500余亩,闲置房屋50余间,年支付租金355万元,加上务工收入与入股分红,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现在不仅村民富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2024年,君塘镇村集体收入达188万元。
同样的故事在宣汉不断上演。峰城镇残疾青年陈晓龙在协作机制和资金的支持下发展果园600亩,带动百户农户增收,解决48名残疾人就业,品牌“晓龙果甜”年效益超200万元,成为东西部协作“扶志+扶智”的生动缩影。胡家镇锣鼓村在浙商银行帮扶下发展蔬菜产业,带动986户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2.3万元;大成镇锁辖村在浙江省担保集团帮扶下,村集体收入五年增长20倍;庙安镇洞子村在浙江省二轻集团援助下,集体经济收入逼近百万元。2024年,宣汉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22万元,多个村庄实现从“空壳村”到“百万村”的跨越。其中,通过东西部协作带动近150个村集体实现年均增收405.2万元。
“宣汉与定海的协作,不仅是资金与项目的对接,更是理念、机制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驻达工作队队长、达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宣汉县委常委、副县长叶仙富饱含深情地说。近年来,在驻达工作队、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宣汉探索出了“东西联动、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当舟山的渔船划破东海晨雾,巴山的云廊正迎来第一缕阳光。宣汉以浙川协作为笔,以农文旅融合为墨,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画卷。宣汉的实践表明,只要路径精准、久久为功,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必将实现。
(供稿:宣汉县委宣传部 张平 王青长 李晓宏 肖晓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