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服务期满:他乡是故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在服务期满:他乡是故乡

2025-10-24 14:2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晨光漫过长宁老街,王大嬢的便利店卷帘门“哗啦”一声拉开,她探出头扯着川南口音喊:“小赵,上班去?”尾音糯叽叽的,像极了老家阿婆唤我“小伙”的声气。2020年,我只身一人来到素因蜀南竹海而闻名的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但对于我这个地道的大理娃来说,一切都显得“膈应”——山是连绵的浅丘,不像苍山直挺挺戳进云里;说话带着“啥子”“要得”的脆生,和洱海边慢悠悠的白族话截然不同。

稚苗破土,初识烟火滋味

初到长宁的那些日子,我像个刚学走路的孩童。2020年底到镇社事办,我负责低保审核的第三周就遇上了马村黄奶奶。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里就她和读高中的孙女,指节因劳作变形:“孩子,药能停,别让娃们花钱。”掌心老茧蹭过我手背时,我忽然想起在大理做志愿者时,那个说“不拖累”的阿公——原来天下父母都把“体面”留给孩子。我拍下家庭情况照片跑民政局,一周内不仅跑完审批流程,还协调社区医院给老人做了全面的健康体检。再去时,黄奶奶从床底摸出布袋,硬塞给我一把沾泥的花生:“你们办事比亲孙儿上心。”

剥开饱满的花生仁,泥土气里裹着甜。那天回镇上,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我忽然明白:基层工作哪有什么“大事”?不过是把群众的“怕拖累”变成“心不慌”,把“难开口”变成“有人管”。就像奶奶煮鸡蛋时总多放的那勺糖,琐碎,却足以暖到心里。

薪火相传,点亮引路心灯

2021年转岗到党建办,我遇见了职业生涯里重要的引路人。镇关工委段秋娟阿姨的“心灵氧吧”里,“宜宾市三八红旗手”的奖章静静地诉说着不平凡。“安宁桥没有过不去的河。”她常这样说。当顺江村的小宇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指节发白地说“段妈妈,学费凑不齐”时,我站在段妈身后,看她如何翻政策、查条款。“国家助学贷款能免息,毕业再还。”段妈取出那个磨边的笔记本,红笔圈出的“绿色通道”格外醒目。我跟在她身边,学会了如何把政策条文变成温暖的实际帮助。

今年夏天,小宇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冲进单位,深深鞠躬:“我也要像段妈妈一样!”看着他如今在讲台上激励学弟学妹的模样,我明白了传承的真谛——不是站着说“别慌”,是把“上不起学”的坎,变成“能读书”的路,是俯下身,给孩子们搭一座实实在在的桥。

淬火成钢,坚守最后防线

今年防火期,我已能独当一面带领应急队在蜀南林区值守。入山口设起的“党员值守岗”里,我给进山的李大叔看烧山毁林案例:“林子烧了,竹笋、柑儿就没了指望,咱得护好‘钱袋子’!”4月那个深夜,柏坪村火情告急,火舌借着风势扑向村庄。我带领应急队与森林消防员组成“人墙”,手套磨破就徒手刨土,防火服被汗水浸透又烤干,后背结出白花花的盐霜。

三小时后明火扑灭,保住了200亩竹林和3户民房。68岁的梁大爷攥着消防员磨出血泡的手,指节发白:“要不是你们豁命扑火,老房子就没了!”他眼里的泪光比星星还亮,我低头看自己颤抖的手——原来“担当”不是喊出来的,是火烤着、汗浸着时,心里那股“不能退”的劲儿。

如今,五年时间一晃而过,再走在长宁老街,王大嬢的孙子开始咿呀学语,黄奶奶的孙女寄来了大学照片,小宇在助学演讲激励着学弟学妹,柏坪村的沃柑又迎来了丰收。我这个大理娃,早已把长宁当故乡。有时听见王大嬢喊“小赵”,看见晨光里燃面铺子冒热气,忽然明白:扎根哪有什么大道理?不过是带着故乡的根,在异乡的土里,把陌生过成熟悉,把“你们”处成“我们”。

(供稿方:长宁县委组织部赵宇霆)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