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无声警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肝脏的“无声警报”

2025-10-23 14:4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肝癌是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沉默杀手”。更令人担忧的是,它的早期诊断率极低,导致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就已失去根治机会。这背后,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早期肝癌,根本不痛。

无声地侵袭:为什么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

很多人受影视作品影响,认为肝癌必然伴随肝区剧痛。但真相是,早期肝癌往往毫无症状。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当肿瘤很小且在肝脏内部生长时,患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不适。

疼痛是晚期的信号:只有当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牵拉到肝脏外层的包膜(肝包膜有痛觉神经)时,才会出现明显的肝区疼痛。而此时,肿瘤通常已经很大,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肝癌的疼痛有一个残酷的特点:不痛时也许能根治,剧痛时往往已难挽回。

揪出元凶:这四个高危因素,你中招了吗?

远离肝癌,首先要认清它的“帮凶”。如果你属于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是导致肝癌最主要的因素。病毒可通过整合基因和反复炎症导致肝硬化,最终演变为肝癌。

长期饮酒:酒精是明确的肝脏损伤剂。男性每日摄入40克酒精(约2两50度白酒或2瓶啤酒),持续5年即有患酒精性肝病风险,最终可能走向肝癌。戒酒是保肝的第一步。

肥胖与脂肪肝:如今,脂肪肝已取代乙肝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病。吃得多、动得少导致的肥胖,使肝脏堆积脂肪,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减肥是目前最有效的“特效药”。

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致癌物,常见于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等谷物中。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是预防肝癌的重要一环。

生命防线:如何早期发现这个“沉默杀手”?

既然早期没症状,我们该如何主动出击?答案就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

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筛查“黄金组合”是:

肝脏B超:无创、无辐射,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形态和是否有占位性病变。

甲胎蛋白(AFP):抽血检测的一种肿瘤标志物。

建议:肝癌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这两项检查。联合筛查能发现直径约1厘米的微小肝癌,根治率极高。

如果B超或甲胎蛋白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就需进一步做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来明确诊断。

肝癌虽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和战胜。了解高危因素并积极干预,同时为肝脏建立起“半年一次”的筛查防线,我们就能在这场与“沉默杀手”的赛跑中,抢占先机。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