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里的生态答卷:凤仪湾上的高铁礼让
暮秋的嘉陵江浸在清寂里,凌晨的江风掠过凤仪湾的芦苇荡,惊起三两宿鸟的低啼。10月20日凌晨1时39分,在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的旷野上,一束电流划破夜色——500千伏南长二线成功送电,成达万高铁(南充段)电力迁改工程就此收官。鲜少有人知晓,这条崭新的银线,比最初的设计蓝图,悄然后退了整整六公里。
李彬林摄
这六公里的退让,源于一条候鸟编织的“天路”。每年深秋至来年暮春,江陵镇凤仪湾生态湿地便成了生灵的驿站。三万多只候鸟,近六十种水鸟,从北方启程,循着祖先的印记奔赴此处。黑脸琵鹭的长喙划开水面,黑鹳朱红的胫爪掠过芦苇,斑嘴鸭青灰的翅羽点染波光,它们年复一年在40-45米的高空穿梭,而这恰与高压线路的辐射范围重叠——人类的钢铁脉络,曾险些横亘在这条千年鸟道之上。
“迁徙候鸟可能因撞击线路伤亡,辐射还会扰乱它们的方向。”中铁设计项目部经理李沛的担忧,被西华师范大学的监测数据印证。摆在面前的难题,是一个关乎发展与生态的选择题:一边是成达万高铁,这条承载国家“八纵八横”战略、串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动脉;一边是凤仪湾湿地,这片从“水乱、土差”的盐碱滩涂,经政企合力治理蜕变为六千亩活水净土的生态屏障。
成本攀升、工期延后,现实难题并未让决策者犹豫。地方政府、施工单位与专家学者齐聚,历经一年多勘测论证,终于画出一条温柔的折线:七条高压线路集体“拐弯”,与湿地保持七百多米安全距离,累计后退六公里;新建铁塔刻意降低高度,航空灯与航空球在夜空中亮起,像守夜人温和的眼眸,守护着候鸟的归途。
10月1日动工,17日架线完工,20日成功送电。短短二十天里,施工队的探照灯避开芦苇深处的巢窠,工人们的号子在飞鸟经过时悄然放轻。那些依山势蜿蜒的银线,成了大地的五线谱,静静等候候鸟归来谱写乐章。送电当日清晨,李沛专程赶往凤仪湾,镜头里,一群斑嘴鸭在水中嬉戏,漾开圈圈涟漪,他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地——那条候鸟的“回家路”保住了。
李彬林摄
如今的凤仪湾,斑嘴鸭、小天鹅、崖沙燕已翩跹而至。南充市林业局的监测设备静静运转,记录着每一只候鸟的起落。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吸引年超八十万人次游客的“生态名片”,十年前还是片荒芜滩涂?而这次线路迁改,不仅守护了候鸟的归途,更守护着这片湿地以生态促发展的未来。
从空中俯瞰,迁改后的线路依着山势划出优美弧线,湿地里候鸟与波光共舞。这六公里的后退,从来不是发展的停滞,而是现代文明向自然的躬身致意——当高铁的速度与候鸟的翅膀和谐共生,当经济的脉搏与生态的呼吸同频共振,这条退让之路,恰恰通向了更长远、更温暖的康庄大道。
李彬林摄
所谓赶路,从不是一味向前。就像嘉陵江千回百转仍奔涌向海洋,这些为生命绕行的铁塔,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抵达?当第一缕冬阳吻上凤仪湾的水面,三万只候鸟的歌声将在高压线的和弦中响起,那六公里的距离,早已成了文明与自然相互致敬的庄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