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贡井区:退伍兵扎根川南沃土 种出市场“硬通货”土豆带动千户增收
十月的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风里带着泥土翻新的气息。照石村的田垄间,丁本杰蹲下身,抓起一把潮润的土,在掌心捻了捻。墒情正好,他直起身,对田里劳作的乡亲们喊道:“大家加把劲,这几天就把种薯都安顿好!”话音落下,他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松软的土里,接过一位老乡的锄头,熟练地开沟、点种、覆土,一边做一边讲解:“株距二十公分,芽眼朝上,这深度就得刚好……”此时的丁本杰,更像一位田间把式,很难看出他曾在西藏高原戍边五载,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兵”。
2007年到2012年,丁本杰的青春是在武警某总队第一支队的风雪哨位上度过的。那五年,在他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忠诚、担当和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脱下军装那天,心里空落落的,但有个念头特别清楚:我永远是个兵!”他目光笃定地说,“兵的责任是守国,现在我的责任,是带着乡亲们守好这片地,过上好日子。”
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从跑运输的个体户,最终扎进了生他养他的土地。2019年4月,“自贡市丰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在五宝镇挂了起来。但第一仗就不好打。“那时候,村里种的都是老品种,技术也老套,产量死活上不去。”他回忆道,“老百姓守着土地,却刨不出多少收成,看着让人心急。”
军人的天性就是迎难而上。丁本杰背上行囊,一头扎进内蒙古的广袤种薯基地。白天蹲在田埂边看、问、记,晚上在酒店整理笔记,对比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咱当兵的人,认准了的事,就得干出个样来。”经过反复引种试验,“希森6号”“长磊7号”等一批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在五宝镇落地生根。
良种还得配良法,丰收更要保畅销。丁本杰的手机打到发烫,车轮碾过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的各大批发市场。“品质是硬道理。”他逢人便介绍,“咱的五宝土豆,个匀、淀粉足、耐储存,是好货!”凭着过硬的品质和军人一言九鼎的诚信,他硬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为乡亲们的“金豆豆”撕开了一道口子,建立了稳定的订单销售渠道。
“老丁去年引进‘长磊7号’,真是咱的‘金豆豆’!”照石村的老种植户朱国勇正麻利地点着种,脸上笑开了花。他算了笔账:以前一亩地挣千把块顶天了,现在跟着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保底收购,亩产轻松过五千斤,收入翻着跟头往上涨。
如今,丰裕合作社的带动效应已从照石村辐射到周边多个村组,形成了“公司+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上千户农户参与,数千亩土地焕发生机,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带动区域内农户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
在合作社的基地里,照石村的李大哥一边忙活一边说:“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撇家舍业往外跑?”像他这样在基地干活的,村里有190多号人,一年下来稳稳当当能挣一万多。“土地流转有一份钱,务工再挣一份钱,老人孩子都照顾了,这日子才有奔头!”
“今年引的新品种,抗病更好,产量更高。”望着眼前这片重归平静的土地,丁本杰信心满满,“等到十二月,你再来看看,这里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从“军营绿”到“土豆金”,丁本杰把永不褪色的赤诚,从雪域高原带回了川南沃野。在这片他深爱的田埂“新战场”上,那万亩马铃薯田涌动的绿浪,正是他献给乡村大地最深沉,也最生机盎然的军礼。(供稿方:自贡市贡井区委宣传部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