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肘困”解除记
“这手麻得越来越厉害,连织毛衣的针都拿不稳了!”62岁的冯阿姨(化名)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始终处于麻木状态,手掌内侧肌肉也明显比左侧“瘦了一圈”。
此前她因肘管综合征接受了3个月保守治疗,症状却持续加重。经过完整诊疗流程,冯阿姨最终通过手术解除了尺神经卡压。
一、不容忽视的“神经卡压第二大户”
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上肢第二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仅次于腕管综合征,占所有周围神经卡压病例的15%~20%。
根据《中华骨科杂志》2023年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肘管综合征患病率为0.12%~0.63%,即每1000人中约1~6人患病,45~65岁人群为高发群体,男女患病比例约为2.3:1。
从发病诱因来看,可分为三类高危人群:
1、职业相关人群:长期维持屈肘姿势的从业者,如流水线装配工、厨师、程序员,此类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2倍;
2、创伤与疾病人群: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术后发病率约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率达8.7%,肘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率为6.3%,主要因关节畸形导致肘管空间狭窄;
3、不良姿势人群:长期伏案工作时肘部悬空、睡眠时习惯性屈肘(肘关节弯曲角度>90°)的人群,神经受压时间日均超4小时,患病风险提升2.8倍。
二、主要临床表现
肘管综合征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渐进性,临床通常分为三期,冯阿姨的症状发展完全符合这一规律:
1、早期(感觉障碍期)
发病初期以尺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为核心症状,表现为无名指尺侧半、小指全程及手掌尺侧缘的麻木、刺痛或烧灼感,症状在屈肘时明显加重。此阶段症状呈间歇性,夜间因睡眠姿势固定,约65%患者会出现“麻醒”现象,活动手臂后可缓解。
2、中期(运动障碍期)
随着神经卡压加重,尺神经支配的手部肌肉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
•抓握力下降:握力计检测显示,患者握力较健侧降低30%~50%;
•精细动作困难:无法完成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使用筷子时食物易掉落;
•肌肉萎缩:小鱼际肌、骨间肌出现萎缩,手掌尺侧呈现“凹陷状”,约40%患者会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
3、晚期(不可逆损伤期)
若卡压持续超过6个月且未干预,会出现尺神经轴索变性,表现为:
•感觉完全丧失:尺神经分布区对针刺、温度刺激无反应;
•肌力严重减退:手部内在肌肌力降至3级以下(无法对抗重力完成动作);
•永久性畸形:“爪形手”畸形固定,手指活动受限,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损。
三、病理生理过程
肘管是尺神经在肘关节后方的骨性纤维管道,由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及尺侧副韧带共同围成,正常管径约8~10mm,当管径缩小至5mm以下时即会出现神经卡压。其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机械压迫与缺血
长期屈肘时,肘管容积会减少30%~50%,尺神经受到持续机械压迫,导致神经外膜血管受压,血流灌注量下降。🤔
2、中期:髓鞘损伤与水肿
若压迫持续存在,缺血缺氧会导致髓鞘脂质代谢紊乱,髓鞘板层结构破坏,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同时,神经内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神经水肿,水肿进一步加重肘管内压力,形成“压迫-水肿-更重压迫”的恶性循环。
3、晚期:轴索变性与纤维化
当肘管内压力持续超过8kPa时,神经轴索会出现变性、断裂,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同时神经外膜出现纤维化,导致神经弹性下降、活动度降低。此时即使解除压迫,变性的轴索也难以再生,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功能障碍。💔
四、主要检查手段
1、体格检查(初步筛查)
叩击试验(Tinel征):轻叩肘管处尺神经,若出现沿尺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麻木,即为阳性;
屈肘试验:肘关节屈曲90°并维持1分钟,若出现手麻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夹纸试验:让患者用拇指与食指夹纸,检查者向外拉纸,若轻易拉出,提示骨间肌肌力下降。
2、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与分级)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通过电极在肘部、腕部、手部记录尺神经电信号,计算传导速度。
肌电图(EMG):检测手部内在肌的电活动,中期患者可出现自发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晚期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降低。
3、影像学检查(鉴别与评估)
肘关节 X线片:排除肘关节骨折、脱位、骨性关节炎等骨性病变;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肘管结构,测量尺神经直径(正常直径约2~3mm,卡压时可达4~6mm);
Mri检查:评估神经与周围组织关系,明确卡压位置,对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排除“混淆项”
肘管综合征的诊断需满足“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异常”三项标准,同时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腕管综合征
区别点:麻木区域为拇指、食指、中指桡侧半,Tinel征阳性部位在腕部,屈腕试验阳性,神经电生理显示正中神经传导异常;
鉴别要点:冯阿姨麻木区域局限于无名指、小指,腕部检查无异常,可排除。
2、颈椎病(神经根型)
区别点:除手麻外,伴颈肩部疼痛,麻木呈“放射性”(从颈部至手部),颈椎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受压;
鉴别要点:冯阿姨无颈肩部疼痛,颈椎MRI无明显异常,神经电生理仅显示尺神经损伤,可排除。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区别点:多为双侧对称性麻木,可累及下肢,血糖检测异常,神经电生理显示多神经受累;
鉴别要点:冯阿姨为单侧症状,空腹血糖5.3mmol/L(正常范围),仅尺神经受损,可排除。
4、尺神经损伤(外伤性)
区别点:有明确外伤史(如切割伤、牵拉伤),症状突发,神经电生理显示神经传导完全阻断;
鉴别要点:冯阿姨无外伤史,症状渐进性加重,神经传导未完全阻断,可排除。
六、治疗的主要方式:从保守到手术的阶梯选择
肘管综合征的治疗需根据病情分级选择方案,冯阿姨因保守治疗无效,最终选择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患者)
姿势矫正:避免屈肘超过90°,工作时使用肘部支撑垫,睡眠时佩戴肘管支具(维持肘关节屈曲30°),研究显示正确姿势矫正可使30%轻度患者症状缓解;
物理治疗:采用低频脉冲电疗、超声波治疗,促进神经血液循环,每周3次,每次20分钟;
药物治疗: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0.5mg,每日3次)、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200mg,每日1次),疗程4~8周,可缓解神经水肿与疼痛。
冯阿姨严格遵医嘱完成3个月保守治疗,但因神经卡压已达中度,症状无明显改善,握力仅提升2kg,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遂决定手术。
2、手术治疗(适用于中重度患者)
目前临床常用两种手术方式,冯阿姨选择的是尺神经前置术,该术式术后优良率达85%,显著高于肘管切开松解术(70%):
(1)手术原理
通过将尺神经从狭窄的肘管中游离,移位至肘关节前方的筋膜下或皮下,彻底解除卡压,同时避免神经在肘关节活动时受到牵拉。
(2)手术过程
•麻醉: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率达98%;
•切口:沿肘关节内侧做5~7cm纵向切口,显露肘管及尺神经;
•松解:切除肘管内增厚的韧带、纤维束带,彻底松解神经周围粘连组织;
•前置:将尺神经游离后,移位至肘关节前方,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于筋膜,防止神经滑移;
•缝合:逐层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放置引流条(24~48小时后拔除)。
(3)术后护理
•制动:术后佩戴肘关节支具(维持屈曲30°)2周,避免过度活动;
•康复训练:术后2周开始进行手指主动活动训练,4周后逐渐增加肘关节活动范围,8周后进行肌力训练;
•药物:术后口服甲钴胺12周,促进神经再生。
冯阿姨术后恢复顺利,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4周手麻症状明显减轻,术后6周握力恢复至28kg,术后6个月神经传导速度恢复至48m/s,握力达31kg,与健侧基本一致。
七、预后:早干预是关键
肘管综合征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临床数据显示:
早期患者(症状<3个月,NCV>35m/s):保守治疗成功率达75%,术后优良率达92%,且无明显后遗症;
中期患者(症状3~6个月,NCV25~35m/s):保守治疗成功率降至40%,术后优良率达78%,术后3~6个月可恢复正常功能;
晚期患者(症状>6个月,NCV<25m/s):术后优良率仅35%,约45%患者会残留轻度感觉障碍或肌力下降。
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包括:神经卡压持续时间(<6个月者预后显著优于>6个月者)、术前肌力水平(肌力>4级者术后恢复速度是<3级者的2倍)、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规律训练者恢复时间缩短30%)。
冯阿姨属于中期患者,因及时选择手术并坚持康复训练,最终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1年随访时,已能正常进行织毛衣、做饭等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完全恢复。
八、结尾:冯阿姨的康复启示
“早知道手术效果这么好,我就不该拖那么久!”康复后的冯阿姨感慨道。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当出现无名指、小指麻木、手部无力等症状时,切勿忽视,应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对于中重度患者,手术并非“可怕的选择”,而是解除神经卡压、恢复功能的有效手段。
记住,肘管综合征的治疗核心是“早发现、早干预”,只要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配合规范治疗与康复训练,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像冯阿姨一样,重新找回灵活有力的双手,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