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引领”激发城市商圈新活力——宜宾市翠屏区大观楼街道清华社区探索商圈治理新路径实践
近年来,宜宾市翠屏区大观楼街道清华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从组织体系、服务功能、创新发展上发力,探索“三红联动”工作模式,打破商圈与社区的壁垒,推动党建、营商、治理协同并进,助力商圈整体品质提升。
织密组织体系,建强红色网络,畅通商圈共同体“主动脉”。摒弃“单打独斗”思维,着力构建“一核多优聚星”的组织架构,打通党建引领商圈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是强化“一核”引领,筑牢领导核心。成立区域党委,由社区书记担任区域党委书记,吸纳辖区内机关单位等职能部门,以及商圈内重点企业党组织书记担任党委委员,并轮值担任副书记。综合党委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成为商圈党建和治理的“坚强前哨”和“核心引擎”。二是培育“多优”主体,激发组织活力。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分类指导”原则,灵活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派员帮建等方式,在符合条件的商户和企业中建立党组织。设立两个联合党支部、2个企业党支部,并吸纳成都大熊猫、宜宾蓝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酒都义工、中国狮子会等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党委活动,实现党建与业务、治理深度融合。三是聚合“零星”党员,实现全覆盖管理。通过细致摸排、广泛发动,对分散的流动党员、零星党员进行聚合管理,确保每名党员都能找到组织、参加活动、发挥作用,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四是健全“联动”机制,促进协同共治。建立商圈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商圈治理协同机制,搭建社区党委、职能部门、企业、商户“线上+线下”议事平台,形成“党委统筹、党商议事、部门支持、多元合作”的良性局面,构建起“商圈党组织+商圈党建联盟+商圈党建联席会+商圈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的立体化、网络化党建工作体系,确保企业商户诉求快速响应、有效解决。
集成服务功能,共享红色空间,绘就商圈共同体“同心圆”。着力打造集约高效、联建共享的党群服务阵地,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实际成效。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高标准建设大观楼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党务、政务、人力资源、社会组织孵化等多种功能,设置“共享直播间”“共享会议厅”“工作加油站”等功能区,为商圈企业、商户、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捷化、一站式服务,使其成为凝聚人气的“红色地标”。二是创新清单化服务模式。对社区内“两新”企业、新就业群体实施“敲门”行动,摸准摸实企业经营状况、党员职工诉求以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实施党组织“接单”、社区服务站“办单”、限时“回单”,架起商圈党委和两新组织之间的“连心桥”。深入开展“三亮”活动(党员亮身份、企业亮证照、党建指导员亮承诺),定期评选“十佳商铺”“党员示范店”“党员示范岗”,树立标杆,激发争先意识。举办“商圈沙龙”,邀请道德模范、诚信商户代表宣讲,弘扬诚信经营理念,营造“一名党员带出一批经营者,一批党员带出一个文明市场”的良好氛围。三是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秉持“菜单式点单、定制化服务”理念,融合“智享翠屏”、综治平台等系统,设立“大观楼商圈智慧党建服务中心”,实现实时监控、信息汇集、应急响应、一键上报等功能,提升管理效能。整合社区资源搭建商圈协商议事平台、就业用工平台,特别是创新搭建中心城市首个商圈融媒体中心,利用“两网两屏两平台”(即:线上网络、线下屏幕、微信平台、直播平台等)为商户提供统一宣传窗口,广泛传播商圈企业文化与党建理念。
赋能创新发展,激发红色动力,赛出商圈共同体“加速度”。清华社区注重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商圈的发展优势、治理效能,激发内生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一是壮大社区经济,夯实服务根基。探索成立以服务商圈为主导、文旅产业为抓手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商圈经济发展,增强社区“造血”能力,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整合盘活街道和区级国有闲置资产,以“空间换服务”等方式,为商圈发展注入动能,并兜底开展清扫保洁、困难群众帮扶等便民服务项目,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二是驱动项目联办,打造特色IP。聚焦“慈善+商圈”,打造“清而益举锦商添华”品牌,打造特有的“商圈慈善服务”。社区成功培育出“倾囊相助”“缘定大观”等特色IP,发动机关单位、商圈企业开展各类多元化活动83场,链接金额超过42750元,服务居民群众5000余人。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资源融合、服务融心、商圈融汇、治理融洽”的治理格局。三是深化微治理实践,畅通治理脉络。以人为本,从小切口入手,将资源有机融入基层治理:设立社区“慈善基金”,鼓励商户通过折扣、捐赠、定期反馈等方式参与公益,营造温暖互助的商圈氛围。小区“微治理”:构建“社区服务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服务老旧小区→小区居民参与商圈建设”的循环模式,引导商圈企业在获利的同时反哺小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