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映山红:苗乡振兴的“兴文答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金叶映山红:苗乡振兴的“兴文答案”

2025-10-11 16:4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晨六点,乌蒙山脉的薄雾如轻纱笼罩,海拔1300多米的兴文县仙峰苗族乡群鱼村,连片的烟田在微光中泛着墨绿。53岁的李明江踏着露水来到生物质烤房前,指尖轻触智能控温屏——这是他种烟的第28个年头。过去因矿山开采导致生态受损的这片土地,如今正依托烟叶种植,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振兴新路。

破局:从“黑伤疤”到“绿产业”

“以前山上光秃秃的,河水都是黄的,出门都得捂着鼻子!”72岁的老矿工王大爷站在“大烟斗”观景台上,望着连片的烟田感慨。随着矿山关停,村民陷入生计困境。当地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烟叶+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打响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双向战”。

“从前烤烟像‘伺候祖宗’,烧煤得整夜守着,火候全凭经验,一不小心半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李明江说着走进生物质烤房,自动投料机平稳运转,电子屏清晰显示温湿度,“现在参数设好,手机随时查看,烤出的烟叶颜色正、油分足,再也不用熬夜盯炉子了。”从烧煤到生物质燃料,从凭经验到智能控制,技术升级让烟叶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新式烤房每吨燃料成本节省600元,中上等烟比例提高近1.2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减少超六成。

图为李明江在烤房准备烘烤烟叶

生态环境改善后,发展空间更广了。站在群鱼村观景台远眺,连片的烟田与错落有致的苗家小屋相映成趣。远处,已初具规模的仙云峰旅游度假区与茫茫林海浑然一体。“这里海拔高,森林覆盖率超80%,夏季均温仅27℃,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村支书陈双介绍,历经10年建设,度假区已成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而烟田正是这片“避暑胜地”里最独特的田园景观。

融合:“一片叶”串起“三条链”

“烟叶的价值,远不止于‘叶’!”仙峰烟点点长李展鹏一语道破产业密码。依托“全程服务链”,兴文烟草联合政府推动“三产融合”:第一产业筑牢根基,第二产业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延伸价值,让一片烟叶与清凉山水碰撞出无限可能。

链动种植端,土地“化零为整”激活潜力。“以前地块小得像‘巴掌’,农机都转不开身!”李明江回忆。通过“政府规划定盘、合作社整合托管、烟农集约经营”的土地流转“三步法”,零散土地被整合为连片烟田,土地利用率提升16.75%。在此基础上,“粮烟融合”模式让土地实现“一季双收”:烟叶采收后,田里迅速种上油菜、萝卜,形成“烟叶+N”轮作体系。李展鹏翻开“全程服务链”手册:“从育苗、移栽到采烤,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县311户烟农户均种烟51.37亩,加上轮作作物,亩均年收入超4000元。”

链动加工端,科技赋能让“废料”变“黄金”。在坪山烤烟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肥车间,一台大型发酵设备正将牛粪转化为“黑金”。“这是烟草公司研发的专利技术!”合作社理事长易伟抓起一把褐色肥粒,“70%牛粪+20%油枯+10%粗酒糟,再加入专用发酵剂,每吨成本比市售有机肥低一半。”数据显示,施用该肥料的烟田根茎病发生率平均降低8%,上等烟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烟农亩均增收393.37元。

链动服务端,“共享用工”与“烟旅融合”双向赋能。“采烤季缺人时,打遍电话都凑不齐人。”李明江曾为此愁眉不展。如今,依托“100+12”共享用工模式,由坪山烤烟专业合作社作为共享用工中介平台,针对留守妇女、银发族等弱劳力人群,开展产业工人培训指导,收集整理种烟投资人、种植大户、职业烟农等的用工需求,统筹安排“共享用工”,100亩烤烟最优配备12名产业工人,实现产业工人“半职业化”乃至“职业化”。

黄玉海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起初,他对“共享用工”心里犯嘀咕,担心和合作社、雇主对接时说不清楚,更怕活儿干了却在工钱结算上出岔子,犹豫了半个多月都没敢报名。得知他的顾虑后,兴文烟草联合坪山烤烟合作社专门上门,告诉他“每天干啥活、给多少钱,都白纸黑字写清楚,签字前先念给你听”,烟技员还手把手教他种烟技巧。

而烟田景观更成了“吸客利器”。每年盛夏,恰逢度假区旅游旺季,游客举着手机拍摄连绵“金海”,农家乐里苗家腊肉与方竹笋的香气四溢。“山之味”民宿老板陈委笑着说:“每年夏天都有顾客特意来吃方笋、苗家水‘八碗’,咱民宿生意全靠这好山好味。”2019年返乡创业的他,如今经营着35间客房,每年6月底起便一房难求。

图为群鱼村夏季烟田的苗乡风情

蝶变:从“叶生金”到“人兴业”

收购站前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烟叶等级和价格。刚交售完烟叶的李明江看着手机到账通知,眼角的皱纹笑成了花:“今年种了54亩烟,总收入超20万元,这些年供两个孩子读书生活,支持他们参军报国,靠的都是种烟。”这位与烟叶相伴28年的“铁杆烟农”,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因矿工伤残的弟弟李明松转型种烟,如今弟弟的50亩烟田年入20万元。

产业融合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2024年,群鱼村54家农家乐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旅游收入突破4500万元;烟区相关产业带动2000余人就业,全县烟农户均收入超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村民分红金额较往年提高近两成。“采完烟叶种油菜,收完方笋开民宿,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村支书陈双说道。如今村民住进了洋房、开上了轿车,昔日的“矿山村”已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青山环绕,白云轻飘,竹香与烟叶的醇香交织,苗歌在山谷间回荡。如今的群鱼村,烟农在金色的田垄间穿梭,游客在清凉的竹海中漫步,村民们在新居前闲话家常。这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正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在乌蒙山间的鲜活注脚。兴文苗乡的答卷证明,当绿水青山与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相得益彰,希望的田野便能孕育出无限的可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写下温暖而坚实的篇章。(供稿方:四川省烟草公司宜宾市公司兴文分公司 孔繁玥 包欣雨 伍超祥)

【责任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