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之光 承精神之炬 四川省弘扬科学家精神片区宣讲报告会(攀枝花站)成功举办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青少年科学素养根基,推动优质科普资源深入校园与基层,9月29日,由四川省科协主办、攀枝花市科协承办、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协办的“追寻科学之光践行精神力量”2025年四川省弘扬科学家精神片区宣讲报告会(西南片区攀枝花站)在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成功举办。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师生、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现场,共赴一场兼具气象科普温度与核聚变科技深度的精神盛宴。
首位登场的宣讲嘉宾是南充市气象局的文川东,他既是资深气象科技工作者,也是扎根基层的气象科普践行者。他以“呼风唤雨的气象密码”为主题展开分享,深耕气象领域数十年,始终把贴近基层、服务民生刻在心里。他摸索出科普联动、宣讲创新的思路,融合南充本地文化定制科普内容,带领团队走进40余乡镇,举办100余场讲座,服务超2万人,每一步都走在为百姓送知识、解难题的路上。他帮农户监测特色作物气象数据,哪怕山路难走,也没落下一个种植基地,还手把手教农户看云识别采收时机;给学生编讲身边的暴雨案例,用日常事讲清避险知识,让科学不再遥远。“做气象科普,关键是把观测技巧、避险要点讲得清楚易懂,让这些知识真正具备实际应用价值。”这份为民求实的态度,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注脚。
紧接着登场的宣讲嘉宾,是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王相星,他以“聚变情怀终不改一生追求强国梦”为主题展开分享。“我们经常说,有的人一辈子干了一件事,获得了成功,应该是有着无限荣光,但是我们的核聚变科学家,隐姓埋名,仅仅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分享中,王相星谈起自己长期深耕的李正武院士精神:李正武早年留学美国,与钱学森等人一样遭美方阻挠,最终历经波折同船归国;他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生活,选择了需要几代人接力的核聚变研究,只因一句“祖国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这份对先辈精神的追慕,也始终贯穿于王相星的核领域探索之路。曾参与中国环流器二号相关工作的他,既是与核为伴的科研人,也是带核知识走向大众的科普者。他牵头创建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创作的舞台剧《聚变之光》入选中国科协全国推广剧目,让原本遥远的核知识、珍贵的精神力量,都变得可触可感。从科研一线的攻坚突破,到科普领域的育人传薪,王相星始终以行动践行着“强国梦”。而他对李正武院士“为国埋名、接力奋斗”精神的深入研究与接续传承,更让这份“聚变情怀”有了沉甸甸的厚度。从科研深耕到科普拓荒,从追慕先辈到躬身践行,这份始终如一的坚守,正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活写照。
宣讲结束后,现场互动氛围依旧热烈。同学们带着对科学的好奇踊跃提问,文川东、王相星两位嘉宾分别结合自身经历,用通俗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耐心回应。文川东结合多年气象工作经验,将职业成长路径拆解得清晰易懂;王相星则依托核聚变科研经历,把专业领域的难点疑问转化为大家能理解的表述,让全场探索科学的热情愈发浓厚。
这场活动以故事化的分享让科学家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文川东的民生情怀、王相星的强国担当,不仅为在场师生带来知识启蒙,更在大家心中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活动既为科普事业注入鲜活动能,为培育创新后备力量厚植土壤,更以星火成势的磅礴力量,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涵养时代科学精神注入不竭动能,筑牢创新发展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