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满意度较2023年提升4.58分!四川省2024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情况出炉
回收有效问卷1.08万份,委派20余位专家奔赴21市州,深度采访159家企业,整理收集1440篇案例……这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报告,这是一句句企业家的心声,这是一次次心心念念的期盼。
7月14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2024年度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解读研讨会。扎实的调研内容、创新的评价方法、客观的评价结果、强效的指导意义,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企业家、商协会及媒体代表的热议。
评价做减法让基层和企业轻装上阵
今年是四川省连续第七年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评价工作经历了从“照搬跟学”到“特色融入”再到“全面创新”的迭代探索。
2024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秉持“客观公正、减负降压、评辅结合、评改联动”的原则,聚焦问题诊断与优化提升,对全省21个市(州)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此次评价的指标体系突出体现了“两个兼顾”(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兼顾静态现状与动态改善)、“两个延续”(延续国家评价指标体系、延续历年四川省评价经验),包括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政务服务便利化、企业权益保护等20个二级指标,并在二级指标下从“综合政策”“改革创新”“服务监管质量”“实施效率”“经营主体满意度”5个维度进行评价,经营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权重达40%。
省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优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评价过程中,要求第三方机构严格落实评价纪律。同时,充分考虑持续为基层减负,评价内容相比去年精简20%,不允许向县(区)延伸,不允许评价过程采用答题式汇报,不分解任务、不层层加码、不挂钩奖惩。
“这种‘减负式’设计,既保证了评价的严谨性,又让基层和企业轻装上阵。”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评价道。
赋能做加法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评价按照“坚决破除唯排名论”“不得将评价简单化为对地方进行排名”等要求,评价结果不作具体排名,按“优秀、良好、一般”三级划分。2024年度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宜宾市等9个城市为“优秀”等级。评价数据显示,2024年度经营主体满意度较2023年度提升4.58分;从36项可比可量化指标表现来看,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总耗时等20项全省最佳表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解决买卖合同纠纷耗时等14项全省最佳表现较2023年度有显着提升,全域优化态势明显。
2024年四川营商环境实现从“极核带动”向“多头并进”转变、从“政务驱动”向“成本控制”转变、从“碎片改进”向“系统改革”转变、从“注重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四大向好态势”,形成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跨区经营“三朵云”服务、行政争议“全链条”化解、法律服务“下沉式”供给、长江班列“一单制”运行等八大特色亮点,取得了具有强烈四川辨识度的营商环境改革成效。同时,评价客观指出惠企政策兑现、企业权益保护等短板,与企业实际感受高度契合。
川商总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工会主席何君秀表示,从商会调研来看,会员企业对评价中“政务服务便利化”“市场监管透明度”等进步领域感受明显,而报告指出的“融资便利度不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也是中小微企业的高频诉求,评价结果与企业感受的一致性。
“本次评价在关键指标上有显着优化和改进,未来建议加强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姜晓萍教授认为,通过本次营商环境评价,还可以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做一些“加法”,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
优化做乘法以评促改促更优营商环境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评价不是终点而是优化起点,应充分发挥其“指挥棒”作用,推动问题整改与经验推广。
姜晓萍教授建议,可建立“评价—反馈—整改—评估”闭环机制,为有需求的市(州)提供针对性、定制化诊断报告,开展更多辅导提升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精准知晓并享受政策,成为在座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的共识。
四川鉴山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勃指出,应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本次全省评价入选的60个创新案例由“一地经验”成为“全省财富”。
川网传媒产业拓展中心副总经理刘侃认为,强化数据监测产业链、商圈等情况,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收集企业需求并对接。同时注重搜集和报道营商环境好的经验做法,传播经验,解决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
四川省生态康养协会副秘书长胡凌表示,营商环境优化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是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要营造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2024年度四川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的一次全面复盘,更搭建了一个政企学研多方对话的平台,让不同视角的声音得以充分交流,为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明确了更清晰的方向。(图片由四川省发改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