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目标再发力 全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 | 生态与产业共鸣 西充县白鹤观村展翅高飞
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坚定围绕市委、市政府"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工作总抓手,大力开展农业特色优质发展行动,以“一带五路五产业”为蓝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持续推进“一区两地三乡”建设,在广袤田野间掀起“稳基础、扩产能、强链条”的攻坚热潮,向着“奋战三季度、冲刺满堂彩”的目标阔步前进,引领南充农业高质量发展。
秋色浸染层林,晨雾轻抚乡野,西充县晋城街道的白鹤观村在熹微中苏醒。白鹤常栖,生态天成,村名由此而生。如今,这里大棚连绵绿意涌动,产业路网纵横交错,公交载着笑语穿梭往来——昔日的“薄弱村”,正如白鹤展翅,凌空而起,声动四方。
西充县白鹤观村景色。李同周摄
这场蜕变的序章,始于三年前一位驻村干部的脚步。2022年秋,在南充市西充县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与晋城街道党工委统筹下,驻村第一书记袁理通走进白鹤观。
一村之兴,关键在“领头鹤”。面对土地闲置、青年外流等共性难题,袁理通与村“两委”精准把握本村两大优势:生态本底与区位禀赋。历经深入调研,他们为村庄量身定制了“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治理兴村”的三步方略。
“别村种菜,我们也种,但我们不是简单复制经验,而是要种出‘生态循环’。”袁理通道出发展关键。村里由此创新推出“白鹤发展模式”:构建起“水陆联动、种养结合”的立体产业体系——蔬菜大棚与生态鱼塘彼此共生,稻鱼田间相互补充。在派出单位局长朱东平的专业指导下,全村统一推行绿色种植标准,着力推动农产品凭借过硬的“生态标签”打入高端市场。
产业的“活水”随之注入,润泽乡土。三年来,白鹤观村累计引入资金170余万元,相继建成了200亩蔬菜大棚、100亩生态鱼塘、160亩花椒园以及百亩稻鱼共生田。这套产业“组合拳”,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更推动生态农业迈上规模化、品牌化的台阶。“订单一直不断,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约15%,连村集体农家乐也重新焕发了活力!”合作社负责人杨强的语气中充满自信,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切实成效。曾经的撂荒地,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驻村干部指导村民种植。李同周摄
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78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部分村民户均年增收超过万元,村民张加芳便是这一转变的受益者之一。家庭突逢变故后,她一度陷入困境,后在党支部的精准帮扶下,成为三座大棚的“总管”:“是大家拉了我一把,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
驻村,更要“助村”。绿色理念深植规划脉络:16公里硬化路环村贯通,10公里产业路接轨市场,12口蓄水池润泽良田,41户改厕提升生活品质。“路通灯亮环境美,农村不比城里差!”村民张桂芳的感慨,道出村庄“硬件”之变。
更深刻的变革在治理中悄然生长。“星空坝坝会”共商村事、“阳光村务”群透明公开、积分制激活参与热情——在党支部与驻村干部合力引领下,村民从“旁观者”转为“主人翁”,乡风文明浸润心田。
“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要‘育森林’。”袁理通总结道。白鹤观的成功,源于对本土路径的精准把握,更倚仗派出单位的坚实后盾、街道的靠前指导、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以及驻村干部“穿针引线”实现的资源与需求高效对接。
夕阳铺金,产业路如纽带蜿蜒向前。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正以特色发展之路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白鹤观村的振翅高飞,是西充县261名驻村第一书记与其支持体系合力协作的缩影。他们以乡土为纸、汗水为墨,在田野间共同绘就“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的振兴画卷,如白鹤守望,生生不息。(供稿方:南充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