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供需对接,“实打实”解决问题!“进解优促”面对面·供需对接“攻坚周”——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系列活动举行
为深化“进解优促”工作,回应企业关切,推进企业场景供需对接、商业模式闭环,9月29日,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办“进解优促”面对面·供需对接“攻坚周”——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是9月25日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活动的延续。
从顶层设计到应用场景,从文件发布到供需对接……活动现场,既有文件和需求清单发布,也有供需双方深入对接洽谈,20余家企业、协会代表参加活动,共谋发展。
发布需求清单促合作
企业供需对接“双向奔赴”
在企业“面对面”供需对接环节,成都产业集团、成都环境集团、成都轨道集团、成都益民集团等市属国企,针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关键痛点现场提出了近20条场景需求清单。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新易盛、海光、锦发边缘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代表企业,以及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相关负责人围坐一起,聚焦企业需求面对面沟通。
“我们想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运维、数据洞察分析、业务流程优化等环节,以强化业务协同能力,另外还想引入1台导览机器人或智慧科普机器人,进一步提升超算展厅科学与成果展示的互动性、智慧性。”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投资管理部高级经理蒋金翰率先提出需求。
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李文龙则提出,希望通过扦检机器人+智能化集成,实现稻谷、小麦、大豆、玉米四大粮种收购环节自动扦样和所有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
企业需求一出,现场立马就有回应。
“刚刚成都环境集团提出的无人驾驶环卫车的需求,这正是我们的研发项目之一,我们已经在对接他们的需求。”成都锦发边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磊表示,公司作为电子科大重点实验室和锦江区联合打造的科研型企业平台,主要做原创性的特装智能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只要企业有实际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对接去做。
据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投融资经理曹粲介绍,他们正在研发的定制化工程机器人,以“AI+工程”“AI+水电”切入,在高海拔、无人区、无信号等特殊工程环境替代人工完成高危作业的工程机器人极大提升了大型工程的巡逻巡检、勘探检测效率,这款产品完美契合了成都轨道集团提出的地铁轨道巡检相关需求。
成都市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康介绍,公司的智能巡检机器搭载深度相机、多光谱相机及各类传感器,能对作物生长、病虫害、气象墒情等进行全维度监测,在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提出的“质量指标全流程无人化检验”需求上,肯定有“用武之地”。
其他企业也踊跃发言,整场交流节奏紧凑、气氛热烈。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通用政策、专项资金、揭榜挂帅等方式,打造政策支持“组合拳”;建立投融资重点企业“种子库”,通过政府搭台,借力国有平台引导基金、直投基金等,助力人工智能企业快速发展;我们还将不间断发布应用场景和企业“爆款产品”,加速企业商业化闭环。
深入实施国家“人工智能+”行动
成都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落实省委、省政府“1号创新工程”,成都制定《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总体目标上,提出到2027年底,全市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10家,实施产品和场景“双百”工程,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支撑成都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工作举措上,提出实施优势赛道攻坚、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供给、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优化“五大行动”23条具体举措。围绕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数据传输“光速之城”、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具身智能“安全卫士”,实施“四大品牌赛道”攻坚行动;围绕核心算法模型、专用智能软件和核心部组件,实施“三大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围绕算力、训练场、中试、场景验证,实施“四大公共平台”供给行动;围绕医药健康、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文旅、商业零售和教育等六大领域,实施“六大应用场景”拓展行动;围绕全栈人才梯队、金融支撑体系、特色园区矩阵、重点企业集群、开放合作生态、产业协同机制,实施“六大产业生态”提升行动。
《方案》具有3大特点,一是紧扣国家战略部署。在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印发后,我们迅速响应、出台方案,力求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贡献更多“成都智慧”“成都方案”和“成都力量”。二是抢抓产业发展机遇。聚焦人工智能从“研发”向“应用”发展的关键期,将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发展核心方向加力推进,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三是贴合成都本地优势。首次提出打造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等“四大品牌赛道”,是充分考量成都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后的必然选择,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方案紧扣国家战略、产业趋势、市场需求,我们公司的业务方向也纳入了方案,让我们倍感振奋。”现场听完介绍后,成都高新蜂鸟先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勇表示,蜂鸟中试平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已经与具身科技、阿加犀、越凡等机器人公司长期合作,同时也在跟进电子科大、港科大、西工大等具身智能部品部件核心技术,我们将把这些核心技术与具身智能整机企业进行转化对接应用,共同助推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方案》发布后,我们还将围绕“四大品牌赛道”、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重点方向,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系统研究,制定细化方案,加快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打响具身智能“四大品牌赛道”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方案》首次提出实施“四大品牌赛道”攻坚行动,这是成都立足产业基础、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面向未来、构筑核心竞争力势的关键路径。成都有何基础优势和发展“胜势”?活动现场,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为大家给出了答案。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目前聚集了海光信息、摩尔线程、沐曦等国内GPU领域的龙头设计企业,基本已覆盖国内GPU明星企业。“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充分利用数字经济领域的应用场景优势,支持海光信息、摩尔线程、黑芝麻、燧原等企业在大模型、互联网、算力中心、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做强算力硬件优势,进一步拓展到互联网等细分行业,积极参与东数西算战略,打造知名服务器品牌。”
会上,海光信息(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新春表示,十多年来,海光一直聚焦于高端通用CPU和高端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计算芯片设计企业,也是成都市各项产业政策的受益者,“我们很乐意当好绿叶,配合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协力,共同推动产业更好发展”。
“当前,双流区已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发展’的光模块产业集群,拥有新易盛、储翰、优博创、芯瑞等一批光模块制造企业,整体产业能级较强,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光模块产业产值达119.03亿元。”流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表示,下一步,双流区将积极抢抓算力需求爆发机遇、产业集群升级机遇和技术替代窗口期三大机遇,打造数据传输“光速之城”。
“成都产业体系完备,智造实力扎实,创新生态优渥,为打造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链,累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近300个。聚集了人工智能百强企业5家、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余家,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和未来产业基金,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成都高新区是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地区)的重要承载地之一,是国家科技部授牌的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建有全国唯一的密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西部唯一的商用密码产品检测机构,国家和省级信息安全创新载体28个,在商用密码、终端安全、数据安全等细分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网络安全技术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攻关具身智能安全核心技术,将现有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在具身智能安全这一新赛道的领先优势。”
“亚信安全作为安全行业的头部企业,成都市政府在政策和人才方面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和支持。”亚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安全实验室主任杨婷表示,去年亚信安全发布了信立方安全大模型,今年正式发布了亚信联动防御系统(AI XDR),“我们也希望为更多‘人工智能+’成都场景,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后续,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将按照“1+7+365”的“进解优促”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企业服务,进一步促进企业、场景双方共同挖掘需求、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