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创新"非遗+法治+教育"普法实践模式 让匠心光影点亮青少年法治成长路
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探索中,四川南充市南部县以“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重点项目”为契机,打破传统普法壁垒,创新探索“非遗+法治+教育”融合模式,通过“匠心光影·法润南部”皮影戏非遗法治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将马王皮影、南部剪纸等非遗元素与法治宣传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条兼具趣味性、体验感与教育性的普法新路径。
法治传播与非遗传承双向赋能:让传统技艺成为法治教育的“活教材”
打破传统普法“单向灌输”模式,将国家级非遗马王皮影、南部剪纸等非遗文化转化为普法载体,实现"非遗传承"与"法治传播"的双向赋能,培育出具有南部县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在“皮影说法”示范课上,国家级皮影戏传承人何华平手持皮影,伴随着悠扬的唱腔与灵动的光影,精彩演绎原创皮影剧《成长路上要"三防"》——"小南同学"智斗骗子、勇对欺凌的故事,让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情节;随后的"以案说法"环节,普法志愿者紧扣剧中"防诈骗、防欺凌、防性侵"的剧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具体条文深度解读,帮助未成年人从“看故事”到“懂法律”,进一步强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互动环节中,学生们亲手触摸传统皮影,学习拼接制作皮影,亲自操控皮影角色,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文化和法治知识的双重认知。整堂课程以“光影启幕—以案说法—动手实践—收获总结”为脉络,80分钟的沉浸式教学让法治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悟”,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法治教育的同频共振。
普法体验深化教育实效:让法治课堂变成“游乐园”
精准聚焦青少年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该县创新构建“课堂+集市”双场景模式,用“兴趣点”激活学习内动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
在校园操场的法治游园集市会上,“法治皮影小剧场”“法官体验台”“安全边界线”等7个主题摊位各具特色,让普法体验“潮”了起来:“剪纸话法治”摊位前,南部县剪纸传承人董金花老师指导学生剪出“南晓法”普法IP娃娃、“学法守法”等系列主题剪纸,剪刀开合间传递非遗与法治融合的创意理念;“未成年人保护飞行棋”区域,学生通过答题闯关赢取法治文创礼品,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法官体验台”上,学生们通过与法官互动答题,围绕“课间追逐打闹致人受伤”的模拟案例沉浸式体验案件审理流程;“安全边界线”“识毒知识区”分别用漫画、仿真毒品引导未成年人识别性侵风险、守护身体隐私,认清毒品危害;“法治涂鸦墙”则让学生写下心愿、绘制漫画,将法治认知转化为个性化表达。通过“游戏化、互动化、场景化”多元设计,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法育人”。
为强化教育合力,该县深度整合县委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县教体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文广旅局等多部门资源,联动非遗传承人、法官、检察官、民警等专业力量,协同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学校教师的教育力量,形成“部门协作、专业支撑、全员参与”的普法矩阵。活动中,法治副校长通过“提问+解答”精准强化知识点;法治辅导员倡议大家:“守‘三不’防诈骗,拒陌生信息、不露隐私、不转账;对欺凌说‘不’,不参与、不旁观,遇欺凌即告师长;明身体界限,拒不当触碰,遭侵害立即报警维权”!让法治知识深度浸润学生心中。
长效机制推进协同共育:让“非遗+法治”扎根成长之路
此次“匠心光影法润南部”皮影戏非遗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红岩子小学、第五小学、建兴中学,是探索南部县“非遗+法治+教育”融合模式的生动实践。未来,该县将持续发挥“非遗+法治”普法模式作用:一方面,丰富皮影法治课程内容,创作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剧本;另一方面,推动活动覆盖全县更多中小学,构建“点面结合”的长效机制,让非遗皮影成为传播法治精神的“活载体”,让法治意识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通过持续拓展普法的深度与广度,该县着力推动普法工作从“单次活动”向“常态化教育”转变,最终实现普法宣传与传统文化共舞,法治教育与地方文化同频,法治培育与非遗传承交融,让法治精神搭乘传统文化的翅膀,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供稿人:南部县司法局梁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