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为媒绘就振兴画卷 激活镇域发展新引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旺苍县国华镇深藏于秦巴山脉的褶皱深处,地处旺苍北部山区,嘉陵江水系的盐井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穿境,河道两岸青山巍峨,层峦叠嶂。近年来,国华镇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丰富的山水资源,以山为笔、以水为墨,全力推动从传统农业乡镇向“商旅重镇・山水国华”的华丽转型,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强基惠民筑根基绘就宜居新画卷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改善,既是乡村振兴的“动脉”,更是连接民生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国华镇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总抓手,在优化乡村环境上出实招、办实事,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颜值持续提升。
“我们紧紧盯住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教育医疗、社会发展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创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模式,不断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占比,以优美的环境助推发展提质,以靓丽的颜值带动乡村振兴。”9月9日,国华镇党委书记曾得智带领镇村干部,站在春风村李子坝新建河堤项目的施工现场,一边紧盯工程进度与建设质量,一边结合规划描绘着乡村发展的未来蓝图。
围绕“水、电、路、网”等便民利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华镇构建起党委政府牵头主抓、村社干部主动推进的高效工作机制,打出“财政资金+社会筹资+群众投劳”的组合拳,凝聚起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通过深入实施农村道路强基、村社水利扩面、户户网电畅通、场镇基础提质四大工程,全镇先后新建或硬化农村道路32.5公里,让曾经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群众出行的“幸福路”;修建蓄水池、山坪塘52个,铺设人饮管道150余公里,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灌溉和群众生活用水难题;同时,大力推进国华场镇道路铺设、场镇集贸等民生工程,让场镇的功能更加完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以前镇卫生院门前的这段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积水难行,根本没法过人,如今全部铺上了平整的沥青路面,不仅方便了群众就医,还大大美化了场镇形象。”郭家坝社区干部向泊宇,指着眼前干净整洁的道路,向大家一一细数着国华场镇这几年发生的喜人变化。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更是幸福感、获得感的不断增强。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国华镇聚焦重点环节,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向美而行”。该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门前双包”工作,构建起“乡镇统筹——村社落实——群众参与”的三级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已完成1000余户农村厕所改造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有效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同时,选聘“保洁员”“护路员”53名,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动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讲整洁、村村讲美丽”的浓厚氛围。
针对场镇居住环境提升,国华镇深入开展盐井河870米新建河堤建设和1.9公里河堤维护工程,不仅筑牢了防洪安全屏障,还打造了滨水景观带;稳步推进多功能运动场建设,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步开展场镇环境卫生季度整治,持续改善场镇面貌,既保障了群众居住安全,又提升了人居环境舒适度。
住得好,更要过得好。教育和医疗作为关乎群众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始终是国华镇重点发力的方向。作为山区乡镇,“就医远、就医难”曾是困扰国华镇群众的一大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镇高质量建设全县首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配备了CT、全自动化学免疫发光仪、电子胃肠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开设老年医学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15个,新增编制床位100张。医疗卫生次中心的建成投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好病,有效解决了辖区及周边乡镇5万余名群众的就医需求。
在教育领域,国华镇率先在全县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扎实推进国华小学改扩建工程,新建15亩的国华中学运动场,为学生营造了更加优良的学习和运动环境。凭借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扎实的教学成效,国华的中小学校先后荣获市“文明单位”、市“示范初中”、市“教书育人先进学校”及“旺苍县名学校”等多项殊荣,国华幼儿园成功创建为“广元市五星级幼儿园”,国华中学连续七年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前列,2024年普高上线率更是达到60%,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山水赋能兴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走出一条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是近年来国华镇干部群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最终,该镇通过挖掘“山”的潜力、盘活“水”的优势、做强“特”的品牌,让产业发展的活力不断迸发。
向青山要资源,让大山成为群众的“致富宝库”。立足山高林多的资源禀赋,国华镇创新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如今,艾叶、菊花、茯苓、淫羊藿等中药材在山间遍地生长,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00余亩。兴华中药材加工厂作为当地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年产值达20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天星、英萃、盐河等十几个村的数千名群众实现增收,让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金山”。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华镇整合资源建成翡翠李100亩、杨梅60亩、吴茱萸800亩的特色产业园,形成了“山中见药材、山腰有果子”的立体化产业布局。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向绿水要优势,让清水流淌出“财富密码”。聚焦山高水冷、河溪相连的资源特色,国华镇突出“好山好水养好鱼”的发展主题,成功引进隆华渔业发展冷水鱼养殖,建成中华鲟标准化养殖基地60亩。同时,采取“集中+分散”的发展模式,积极带动和指导30余户群众发展池塘养鱼,让更多群众通过“靠水吃水”实现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渔业增产、村民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发展渔业养殖的基础上,国华镇坚持渔旅融合发展理念,以隆华渔业养殖基地为核心,打造集垂钓、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渔旅融合休闲产业。如今,每到节假日,这里便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隆华渔业每年销售额达600余万元,其渔业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远销成都、巴中、南充等地,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向“土特”要效益,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国华镇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升“富”的成色,做大做优“一味药”“一张馍”“一头猪”“一串果”等“土特产”品牌文章,持续深挖“土特产”的经济潜力。在国华镇,火烧馍、土腊肉、笋子等特色小众“土特产”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地群众通过自行售卖这些产品,年销售总额达30余万元,让不起眼的“土货”成为了群众增收的“宝贝”。
作为旺苍北山片区传统的商贸中心,国华镇历来就是周边群众消费的聚集地,附近盐河镇、天星镇的群众经常到场镇上购物消费。基于这一优势,该镇坚持把繁荣集镇商贸作为支持本土经济发展的重点,创新建立“1个场镇集市+N个商业个体户”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立足乡村、贴近群众的“30分钟”消费服务圈,推动商贸服务不断向周边乡村拓展延伸,全力打造天星、盐河两镇发展的“后勤保障站”,切实增强了对山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经过持续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国华镇已有涵盖住宿、餐饮、建材、零售等多个领域的商户120余家,2024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0余万元,逐渐形成了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商贸集中供给地,集镇的人气和商气日益旺盛。“随着集镇商贸规模越来越大,集市也越来越热闹了,再加上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我经营的这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每到旅游旺季都一房难求。”国华场镇清雅居民宿老板何海生,笑着向记者分享自己的经营成果。
与此同时,国华镇敏锐把握电商直播经济的新风口,依托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发现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方式,推动农特产品展示、电商人才培育、直播带货销售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持续激活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结合产业发展、文旅推广等工作,该镇还及时向外推介国华的特色产品,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目前,全镇已培育发展电商站点1个,培养农村电商直播农户10人,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大山。“今年,我通过电商带货销售李子、高山脆竹笋等特产,仅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60余万元!”古松村副主任、国华胖哥土特产老板陈跃,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向大家介绍着电商带来的实惠。
多元治理促和谐涵养文明新风尚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国华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不断培育“山水人文”底蕴,守护“山水平安”,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国华镇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建立“1+7+N”的“矛盾纠纷一地办”工作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1”即镇综治中心,“7”指7个村(社区)综治工作站,“N”则包括网格员、调解员、老党员、乡贤等社会力量。通过这一机制,该镇充分实现了发现矛盾主动谈、纠纷调解邀请谈,借助“一壶淡茶、几张小凳”的轻松氛围,让村干部、老党员、在外知名人士化身“宣传员、调解员”,并探索设立“有事您请说”说事服务站,引导群众有话轮流讲、道理大家评。无论是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还是林地界线争议等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真正实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今年以来,国华镇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聚焦“网格治理”守护平安,国华镇坚持以网格化治理为依托,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各村(社区)以社为单位,组建了由专职网格员、义务党员群众等组成的网格队伍140余人,他们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用“小网格”守护着群众的“大安全”。“去年7月16日那场暴雨,情况十分危急,幸亏我们的网格员和党员干部及时预警,连夜组织群众转移,成功帮助大家避险。这件事后来还被自然资源部列为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曾颂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国华镇以“一约一诺四会两榜”为重要抓手,培育文明新风。该镇坚持以移风易俗为小切口,深入开展“一约一诺四会两榜”治理模式,“一约”即村规民约,“一诺”指村民文明承诺,“四会”包括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两榜”则是“红榜”和“黑榜”。通过村民议事会培育新风尚,用道德评议会引领好民风,靠红白理事会遏制歪风邪气,以禁毒禁赌会净化社会风气,纵深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营造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国华镇已先后选树“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90人次,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群众向上向善;成功劝退满月酒、升学宴等大操大办宴席12场次,有效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去年,取材于国华镇移风易俗真实案例的舞台剧《背时的酒》,在全县进行巡演,获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该镇组织宣传委员孙波介绍道。
如今,行走在国华镇的土地上,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青山绿水间,中药材种植基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干净整洁的村社道路纵横交错,串联起一座座美丽庭院;田间地头,群众忙碌的身影充满了希望;街头巷尾,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曾经藏于深山的小镇,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山为笔、以水为墨,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奋力谱写“山水国华”更加美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