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富民强村的“石马实践”:党建聚合力 村企谋共富
九月的岷江边秋意浓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中,翠屏区菜坝镇石马村以蔬菜产业为画笔,以“村企共富”为底色,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勾勒出“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在菜坝镇“双千竹橘”产业链党委的引领下,一场从传统农业到融合发展的产业升级在这里悄然展开。
石马村地处宜宾主城西郊,坐拥“一刻钟直抵主城、半小时联动空港”的区位优势,既是城市发展的“后花园”,又是乡村振兴的“前沿地”。如何让“城郊控规区”的“紧约束”转化为“强动能”?石马村的答案是:以党建为引擎,向融合要效益,向创新要空间。
党建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该村以产业链党组织模式锻造“红色引擎”,将99名党员拧成一股绳:38名老党员化身“调解员”“参谋官”,用经验为发展护航;26名中年党员扎根田间车间,带头攻坚产业转型;35名年轻党员冲锋在村企联建一线,成为创新主力军。
党总支班子更是“群雁高飞头雁领”,带动全村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干事生态。
地头交易让鲜菜直通餐桌
石马村有着5000余亩蔬菜基地和1000亩精品柑橘园,“靠菜吃菜”依然是最直接的致富手段。在党建引领下,该村通过提升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打通销售渠道等方式让农业提质增效,实现蔬菜基地年供万吨新鲜蔬菜。为柑橘注册了“石马脐橙”品牌,电商直供、农旅采摘让“田间”直通“舌尖”。
在菜地收购现场,收购商与农户面对面称重、结算,省去了中间运输、储存等环节。“以前拉菜去市场,光运费就花好几百,现在人家直接到地头收,省时省力还多卖钱!”菜农谢大哥说道。这种“批发+零售”的直供模式,不仅让蔬菜从采摘到上市缩短至1、2小时内,更让农户每亩增收500-800元,真正实现了“菜农少跑路、鲜菜多增值”。
如今,石马村的蔬菜已凭借“新鲜度高、品类齐全、供应稳定”的口碑,畅销宜宾市的商超、农贸市场,部分精品蔬菜更走进了城市高端生鲜店,成为市民菜篮子里的“香饽饽”。
村企携手蹚出“共富密码”
城郊村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融合。该村锚定“党建引领、村企共富”目标,打好“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治理协同”三张牌。
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115家企业在石马村集聚成势,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科技三大产业矩阵实现年产值超亿元,村企共建车间开发岗位300余个,村民“家门口就业”月均增收2000元。此外,194家个体工商户串联起城郊消费圈,激活了“一刻钟经济”。
宜宾市古叙酒业有限公司已经在石马村扎根40余年,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反哺村里,聘用的工人有二三十名都来自石马村,每人月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
“目前正是生产的黄金季节,虽然库存已经饱和,但是依旧在生产,以保证员工有稳定的收入。”宜宾市古叙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菜坝商会会长赖何说。
村企携手,不仅实现了产业融合,更是与企业共建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反哺村里,提升了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收入。
2024年,石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收益30余万元,在2024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名列前茅。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2万元,同比增长10%。村民变“工人”、变“掌柜”,腰包鼓了,笑容也多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村企服务专班”,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实现“企业留得住、村民有活干”。党员联企包户,搭建了“村企议事厅”,企业负责人与村民代表共商发展。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组建了“共富顾问团”,为村庄规划、产业升级出谋划策。青年党员带头成立“电商助农小队”,让石马脐橙“触网出圈”。
广场建起来了、健身设施安装好了、公厕修起来了……石马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
“只有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生活和基层治理问题,才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石马村负责人付绕说道。
城郊振兴书写“石马答卷”
党建强,则发展稳。城郊村要跳出“非城非乡”的思维桎梏,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才能凝聚人心、破局开路,以城乡融合激活资源价值。
站在产业升级的新起点,石马村瞄准“蔬菜产业+农旅体验”赛道,按下三产融合“快进键”。
“每到丰收季,村里将组织亲子采摘、蔬果打卡等体验活动,让城里游客走进菜园、亲近自然,实现‘菜园变乐园、产品变商品’。”付绕说,接下来,石马村将与周边学校和企业合作,计划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职工参与种植、采收全过程,在汗水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推动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同时,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打破企业发展桎梏,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引领企业积极反哺村里,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付绕表示,未来的石马村,将锚定“产业融合、村企共富”目标,以党建为魂、以产业为基、以富民为本,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供稿方:宜宾市翠屏区融媒体中心杨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