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翠屏:水稻田里“虾蟹闹” 生态富民效益高
近日,在翠屏区牟坪镇七一村的周正家庭农场里,负责人周正远与家人正忙碌着,他们穿梭于稻田与塘坝之间,起虾、分拣、装箱……一系列动作娴熟而连贯,勾勒出一幅细致有序的秋日农忙景象。
“今年小龙虾、澳洲龙虾和罗氏沼虾长势都很好,现在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订货,等到9月底罗氏沼虾就能全面上市了!”周正远高兴地说。
据介绍,自从去年在区水产站的支持下引进罗氏沼虾苗,周正家庭农场实现了“稻虾共作”新模式,在原有稻田小龙虾、稻田澳龙的基础上,成功将罗氏沼虾引入稻田养殖,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水稻品质,虾类养殖也成效显著。
这种“一田两用、虾稻双收”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正在牟坪镇稳步发展,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八一村新牟家庭农场——翠屏区首家实行“稻蟹共生”模式的家庭农场里,负责人石勇也迎来了丰收季。他介绍说,稻蟹、稻虾立体种养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产出的水产品也因为生态绿色,深受消费者欢迎,“现在我们的‘稻田蟹’‘稻田虾’市场销路很不错,看今年罗氏沼虾的好长势,应该也能卖个好价钱!”
“稻虾种养”是指在同一块稻田中既种稻又养虾。水稻为虾提供天然栖息环境和生物饵料,虾则能除杂草、觅害虫,其活动还有助于松土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两者形成互利共生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同时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翠屏区积极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大力推广“稻田+”混合种养模式。在巩固原有小龙虾产业的基础上,陆续引进澳洲龙虾、大闸蟹、罗氏沼虾等高附加值品种,开展“稻—虾—蟹”多元试验示范,推广“一稻两虾”等轮作模式,构建“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多收”的可持续种养体系,有效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以牟坪镇为例,该镇依托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优化“稻虾”“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扩大示范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镇正在积极推进“稻田虾”“稻田蟹”区域商标注册工作,着力打造具有牟坪特色的农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翠屏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渔业站副站长张纯表示,接下来,翠屏区将继续扩大“稻渔综合种养”推广范围,强化科技服务与产业链延伸,推动形成苗种供应、生态养殖、品牌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供稿方:翠屏融媒朱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