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粮药轮作增效益 绘就富民增收新图景
开沟、播种、盖土、覆草……9月24日,秋分刚过,正是川芎种植的黄金时节。高县沙河镇上龙村的坡地上一片热闹景象,村民们挎着苗篮、握着小锄,趁着晴好天气,忙着把从重庆引进的川芎种球移栽进地里。
“这大片地坡度大、肥力薄,种植粮食作物产出效益低。”上龙村党支部书记严增奎蹲在地埂边,指着刚栽好的川芎苗介绍。川芎作为中医常用中药材,以干燥根茎入药,不仅是调配复方中药的重要原料,还常用于药膳调味,其生长偏好温和湿润的气候与疏松透气的土壤,恰好适合上龙村的生态条件。为了让“瘦地”也能产出高收益,村里琢磨着利用川芎与玉米、大豆的生长周期差异,探索“粮药轮作”模式,9月种川芎,来年5月采收后,紧接着种植玉米或大豆,既填补了土地“空窗期”,又能实现“一地双收”,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站在坡顶望去,一行行深褐色的种植沟顺着山势蜿蜒排布,规整的沟垄在田野间铺展出条理分明的轮廓。严增奎说,今年村集体公司共整合了20亩地种川芎,带动了附近30多户村民散户种植,全部按照规范密度栽种,期间还邀请了农技员现场指导,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保证川芎品质。“等到明年5月采收,亩产鲜川芎能达900公斤,按3斤鲜货出1斤干货折算,能够实现亩产干川芎300公斤。”看着眼前整齐的苗垄,严增奎脸上满是期待。
更让村民放心的是,早在播种前,村里就和重庆的种苗供应方签好了收购协议,鲜川芎按每公斤3元、干川芎按每公斤20元计价。“相当于给川芎找好了‘下家’,咱们只管用心种!”严增奎笑着说,这种“订单”种植模式,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销路顾虑。
产业兴起来,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种植期间,基地里每天都有10多位村民帮忙栽种、管理。“以前农闲就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来基地帮忙种川芎,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村民曾艳一边麻利地盖土,一边笑着说,她跟着农技员学了不少种植技巧,以后也想在自家地里尝试种植川芎,多一条增收路径。
如今的上龙村,昔日的“瘦地”变成了“宝地”,“粮药轮作”盘活了土地资源,“订单”种植稳住了增收底气。田野上,正悄然绘就一幅“产业兴、粮油丰、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供稿方:高县融媒体中心 曾子轩 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