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杨兴元:烽火记忆藏心中晚年仍念“强国经”
2025年9月24日,离第76个国庆节还有几天。“老兵志愿服务队员们拎着牛奶、大米前往94岁的杨兴元家中——这是位抗美援朝老兵,更是大家心里崇拜的“老英雄”。
“杨爷爷,我们来看您啦!”志愿者轻声问候,杨兴元缓缓抬头,放下书本起身相迎。虽已年过九旬,他依旧身姿挺拔,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得让人惊叹。“快坐快坐,刚还在学‘以人民为中心’的论述,想起当年在朝鲜战场,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老人的话语朴实而有力,瞬间将在场所有人的思绪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翻开杨兴元珍藏的红色记忆相册,一张身着军装、手持重机枪的黑白照片格外醒目。"1953年,那年我19岁,瞒着家里报名参军,到了部队就被分到机枪连,成了一名机枪手。"谈及军旅生涯,老人眼神里满是自豪。初入部队时,他深知机枪是战场"火力支柱",为了练准头,每天抱着冰冷的机枪架在肩头,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也不休息;为了提升换弹速度,他反复琢磨动作要领,手指被弹链磨出血泡也咬牙坚持。凭借这份韧劲,杨兴元从新兵中脱颖而出,先后晋升为副班长、班长,带领战友在数次战斗中坚守阵地,用密集火力压制敌人进攻。
1956年,在部队组织的射击比武中,杨兴元凭借精湛的枪法,在300米、500米固定靶及移动靶射击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被团部授予"优秀射手"光荣称号,并获得通令嘉奖。"当时团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小子,这枪法能打胜仗!’"回忆起这段往事,老人忍不住扬起嘴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军营时光。1957年,因部队建设需要杨兴元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带着军人的铁血担当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
回到地方后,杨兴元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担任村生产队队长,还是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他都冲在最前面,把部队里的优良作风带到基层工作中。2019年1月,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心助人、无私奉献,他被当地群众推荐提名“泉水最美好人”,成为邻里眼中的“老榜样”。即便到了晚年,杨兴元也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每天雷打不动抽出2小时研读理论书籍。“活到老学到老,国家发展这么快,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了。”他指着书桌上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对乡村振兴、养老政策的理解,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与期盼。
交谈中,大家一起聆听他讲述抗美援朝时的战斗细节。“当时条件艰苦,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我们穿着单衣在雪地里潜伏,脚冻得失去知觉也不敢动,就怕暴露目标。”杨兴元记得,有一次连队在山地设防,敌人的炮弹不断袭来,一名新兵因紧张导致机枪卡壳,他冒着炮火冲过去,迅速拆解、排除故障,重新架起机枪向敌人开火,成功守住了阵地。“战友们的命都绑在一起,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阵地丢了!”老人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字字铿锵,让在场的年轻志愿者深受触动。
当志愿者们拿出提前准备的国旗,准备给老人照相时,杨兴元还特意换上珍藏多年的老式军装,小心翼翼地将"优秀射手"奖章别在胸前,挺直腰板对着镜头敬礼。“愿以烽火岁月的铮铮誓言,让胜利的战旗飘扬晨曦,这盛世之中华如战友所愿!如民所愿!如时代所愿!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面对镜头,老人再次说出这句深情告白,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走访结束时,老兵志愿队万刘洋感慨道:“杨爷爷用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他的学习精神、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会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定将老人照顾好。老人的儿媳妇田强英搀扶着杨兴元老人站在门口向大家挥手送别,身影在阳光下愈发挺拔——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正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如今,在芭沟镇像杨兴元这样的老兵还有好几个,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正如同秋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也为即将到来的国庆佳节,增添了一抹厚重而动人的红色底色。
供稿:犍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