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运用ECMO+PCI技术连续救回两名急性心梗猝死患者
近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及心血管内科团队以精湛技术和高效协作,连续2天成功救治2例病情极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彰显了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
生死时速:ECPR技术再创生命奇迹
ECPR(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堪称“终极救命神器”。当患者发生心跳骤停,ECPR能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抢救原发病争取宝贵时间。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跳骤停,时间就是生命!”重症医学科主任陈丽介绍:“ECPR技术能够在医生处理堵塞的冠状动脉时,维持患者大脑和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8小时连续作战,两名患者重获新生
第一位62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突发胸痛,到达急诊医学科时出现意识障碍、反复心室颤动、心跳停止等病情。传统抢救方法无效,抢救团队立即启动ECPR救治,在持续心肺复苏等抢救的同时,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建立ECMO支持,随后协助心血管内科团队完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开通了堵塞的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开口闭塞),恢复了心肌供血。
另一位42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因停用冠心病药物后第二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到急诊医学科时已经错过黄金救治期,出现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重症医学科团队再次迅速响应,实施ECPR抢救后,心血管内科团队完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安装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成功开通堵塞的罪犯血管(左主干开口血栓栓塞),成功进行血运重建。
两位患者的治疗时间相隔不到48小时,均在ECMO支持下行急诊手术,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全院多学科团队的努力,两位患者不仅成功存活,而且心脏功能、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丁雪峰表示:“ECMO撤机只是救治的中场,让患者心不妥协、行不受限,回归正常生活,才是这场持久战的真正胜利。”
胸痛不容忽视,规范诊疗是关键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导致的死亡多发生在起病初期,特别是心跳骤停发生后,常规抢救手段成功率极低。
陈丽介绍:“这2例成功救治案例展示了规范化的胸痛救治流程和ECPR技术的完美结合。从急诊抢救到院内多学科协作,每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尤其是伴有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选择具有胸痛中心的医院就诊。越早就医,存活机会越大,预后也越好。”
ECPR: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生”的机会
ECPR技术是现代急危重症抢救的“终极技术”,需要多学科团队(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急诊医学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感染科、药学部、麻醉科、神经内科等)的紧密协作和娴熟配合。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四川省医学中心,已建立成熟的ECPR抢救团队和完善的救治流程,能够24小时响应,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最强有力的生命支持。(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远学 丁雪峰 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