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特殊教育点亮迷途少年的归航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自贡:特殊教育点亮迷途少年的归航之路

2025-09-25 13:2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以前天天抱着手机不想上学,现在我想考职业技术学校学门手艺,将来为国家建设出份力。”即将从自贡市第三十六中学毕业的胡同学谈及过去,流露出对年少无知的懊悔,展望未来,他眼神坚定地诉说着自己的人生规划。

回溯几年前,因父母离异、缺乏引导,小学四年级的他便沉迷手机电视,频繁旷课逃学,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转机始于进入自贡三十六中学。

“这里学习压力小,生活规律,不仅帮我戒掉了网瘾,还教会我很多技能,老师常给我送衣服,每年还有关工委的温暖包,这种温暖是让我积极向上的动力。”胡同学的心声,正是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成果的生动缩影。

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自贡三十六中专注招收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坚持“教育为主、管理为辅”,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矫治与法纪约束教育,搭建回归家庭与社会的“桥梁”。

学校秉持“宽严有度、关爱有加”的办学理念,践行“降低难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学有所成”的教学思路,将“轻教书、重育人”贯穿始终。除承担基础课程外,更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定制教学方案。

自2014年起,学校逐步转向技能型课题,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厌学的孩子重拾学习乐趣。走进校园,图书馆提供知识滋养,菜园子与养殖区让学生在劳作中学会责任,彩绘石头、彩灯制作等特色课点亮创造力。

体能训练与半军事化管理帮助规范行为习惯,心理咨询中心化解心理阴霾,荣誉墙上的成长故事激励着每一位“迷途者”。教育不止于课本,更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规划人生”。

通过“法治进校园”特色课和技能培训,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也为未来升学或就业储备能力。下一步,学校还将探索引入汽修、机械加工等更贴近需求的技能课程。

近年来,学校累计招生210人,教育转化率高达87.5%,成功帮助184名行为偏差青少年重返正轨:5人升入专/本科院校,24人取得中专(职高)文凭。

2014年离校的朱同学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完成从“问题少年”到“有为青年”的华丽蜕变。这些数字和案例,印证了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价值。

这份成果背后,离不开自贡市关工委文教报告团的持续护航。该团将三十六中作为家庭教育工作重点联系点,长期倾注心血,成为学校与学生的“坚强后盾”。

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自贡市关工委文教报告团多次深入调研,与校领导座谈、走进课堂、查看生活设施,精准把握师资、课程、心理辅导等需求,成功为学校解决教师编制,并争取资金24万元筹建心理咨询中心。

自2019年起,联合壹基金会、大安区关工委,每年为贫困学生送上“温暖包”,包含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积极发挥“五老”优势,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法治与心理关怀是帮扶重点。针对法治意识薄弱问题,邀请法治宣讲团进校园,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面对普遍存在的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专家多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为问题突出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助力重塑阳光心态。

近5年来,自贡市关工委文教报告团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讲142场,覆盖2.6万余人次;通过思想引导、行为矫正、勤工俭学帮扶,帮助他们成长为阳光向上的少年。

其中1人考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1人考入宜宾学院广播电视本科专业,2人进入市技校学习数控机床,1人入团并获评“优秀共青团员”。

从胡同学的个人转变,到184名青少年的“归航”,再到自贡市关工委日复一日的坚守,爱与责任正照亮更多特殊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杨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