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四川 百部川扬丨《龙门茶馆》热播背后:出品方匠心打造,小茶馆见证大历史
一家寻常的川西茶馆,三十三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国内首部抗战短剧《龙门茶馆》一经上线,便以燎原之势点燃观众爱国热情。
“一句‘裹尸巾’,地动山摇,点燃川人热血!”《龙门茶馆》上线不到24小时,热度从390万飙升至1900多万,冲上平台热播总榜第四位。
这部由四川省广播电视局指导、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支持的抗战短剧,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力作。
小茶馆大历史,微短剧宏叙事
《龙门茶馆》开创了“茶馆+抗战+微短剧”三重融合的新表达方式。全剧共33集,每集仅2分钟,却通过成都一家市井茶馆——“龙门茶馆”里掌柜陈二哥、老板娘红姑、陈三爷等三十余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一段段笑中带泪、义薄云天的抗战往事。
该剧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的宏大叙事模式,独具匠心地展现了大后方普通民众在抗战时期坚韧乐观、英勇奉献的精神风貌。
通过小人物、小场景折射大历史,以温暖质朴的影像语言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情感的平衡,显著区别于常规短剧创作路径。
口碑爆棚,观众爱国热情迸发
《龙门茶馆》上线后,立即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川人不看《龙门茶馆》,不配川人!国人不看《龙门茶馆》,不知四川!”成为观众们的共同心声。
从的士司机到餐馆食客,从商务人士到街头老人,许多四川人主动积极观看此剧。有的士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听,最后直接把车停路边看完最后两集;饭桌上,有人举着手机久久不语;家庭群里,长辈罕见地转发链接并附言:“娃儿,你要看这个。”
观众们纷纷表示,观看后激动万分,真实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今天的来之不易。尤其是剧中塑造的四川人形象——无论是袍哥、学生、妇女、老人还是残疾人,都展现出英雄气概,让当代人深感荣幸。
匠心制作,政企协同打造精品
《龙门茶馆》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匠心制作和政企协同的努力。该剧由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中唐盛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红果短剧联合出品,四川正好时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与成都光影天府影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由四川省短剧创作中心主任、全国广电领军青创人才导演唐少宇执导。专业演员陈亮、刘秦杉领衔主演,特邀巴蜀知名演员郭仕军、四川知名主持人罗小刚,及来自四川各地的专业演员共同出演。
2025年7月8日上午,《龙门茶馆》在平乐古镇正式开机。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甘丽在开机仪式上表示,希望剧组能够深入挖掘川军川民抗战精神,融入丰富多样的四川元素,坚持“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原则。
作为项目出品方天府宽窄文化与中唐盛视自策划初期就确立了“让大后方平民历史浮出水面”的创作理念。团队联合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展开为期半年的史料挖掘,从众多文献中寻找灵感,最终选定“茶馆”这一兼具四川文化符号与叙事功能的场景载体。为确保历史真实,出品方组建顾问团,小到盖碗茶摆放规矩、袍哥手势暗语,大到“死字旗”复刻、盐道图细节,均经过三轮考据校准,仅茶馆场景道具就参照 1930年代老照片修改十余版。
创新表达,留白艺术引发共鸣
《龙门茶馆》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运用“留白”手法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这种艺术处理方式源于中国传统美学,通过在画面上留出空白,给受众一个想象的空间。该剧正是通过这种“笔尽而意不尽”的留白手法,为观众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思考空间。
该剧剧本构思与拍摄制作难度较高,不仅在情节设计与人物塑造上严谨考据,更在美学风格与叙事节奏上体现匠心独运。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在虚与实之间自发弥缝事件和事件间的窟洞,以获得饱满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文化价值,超越娱乐的历史教育
《龙门茶馆》不仅是一部微短剧,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回顾与情感教育素材,可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学习的生动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传播价值。
这部剧作展现了四川人民在战时如何毁家纾难,支援前线,为家国同仇敌忾的情怀立传。它让观众看到: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字句,而是先辈们活过的生命、流过的血与泪。
通过这部剧,四川丰富的人文、美景、美食从镜头中走出去,把游客从荧屏前带回来,有望成为四川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新名片。
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成都中唐盛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出品方,表示将继续深耕四川本土文化,推出更多具有历史厚重性与艺术创新性的作品。
“我们希望通过《龙门茶馆》这样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感受普通人在民族存亡之际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出品方代表天府宽窄总经理赵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