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余份珍贵史料亮相 烽火·脊梁:抗战大后方的建筑之光展览在宜宾李庄古镇开幕
9月13日,“烽火·脊梁:抗战大后方的建筑之光”展览在宜宾李庄古镇开幕。此次展览由“浴火河山-共赴国难取义舍生”“文化抗战-困苦坚守向死而生”“工程救国-急中取智绝处逢生”“多难兴邦-家国己任重塑新生”四个部分组成,共展出珍贵档案、手稿日记、历史影像700余份,将持续至12月31日。
八十五年前,李庄人民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倾情相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10所知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内迁,为饱经离乱的中国顶尖知识分子、高校师生,支起“一张安静的书桌”。梁思成、刘敦桢等建筑大师带领营造学社成员在此度过六载春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恢宏巨著,李庄因此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该展览着眼抗战大后方建筑活动,聚焦原国立中央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筑(工程)教育工作者以及原中国营造学社学者及众多建筑师与工程师,回溯其在战火中坚守文化传承与专业探索的韧性壮举,挖掘并呈现“文化抗战”与“工程救国”深层内涵,通过场景还原、史料展示与影像叙事,向观众展示建筑学人在抗战大后方以尺规为刃、以图纸为盾,守护文化血脉与学科根本的壮举。
“这是一个主题鲜明、具有深刻内涵且将产生强大引力的展览。如果说1940年代李庄六载建筑学人事迹与成就感人,是因为它燃起抗战大后方的学术之光,今日李庄展令与会者钦佩,以东南大学等院校中青年学子的策划,以建筑遗产与抗战事件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抗战精神映照着使命与荣光。”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介绍,在千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有51项抗战遗产,李庄诞生的中国建筑遗产成果已于2016年被推介为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
“当观众走进展厅,触摸历史的沟壑时,他们读到的不仅是建筑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迸发的生命力,以及建筑学人的家国担当。”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彤说,选择在此办展,正是要以历史为纽带连接战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科发展,而李庄这片土地,将以无声的见证赋予展览更深厚的时空纵深感。
翠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烽火·脊梁展”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搭建更具专业性与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将李庄打造为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展示交流地、创新发展地,为中国建筑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