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中心系列报道之③​ 数十面锦旗里的医者温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慢病中心系列报道之③​ 数十面锦旗里的医者温度

2025-09-11 15:0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成都京东方医院慢病管理中心的走廊上,数十面鲜红锦旗沿墙悬挂,绸缎上的金色字迹格外醒目。它们不是普通的荣誉陈列,而是一个个关于生命与信任的故事——寒夜赤脚奔忙的身影、视患者为亲人的牵挂、跨越千里的守护承诺,都藏在这方寸红绸中。

寒夜急救:她冻红小腿两小时,守住生命温度

去年12月10日凌晨3点35分,慢病管理中心值班室的寂静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曾医生,10床周大爷呕吐不止,血氧饱和度只剩60%!”

彼时成都飘着小雨,气温低至4℃,寒气裹着潮气往骨缝里钻。刚小憩的医生曾郁馨接起电话,顾不上穿外套,踩着拖鞋、裹着短裤就往病房冲。她记得,80多岁的周大爷有脑梗病史,傍晚查房时就发现他痰多,特意叮嘱过吸痰,却没料到危险来得这么快。

不足百米的路,她跑了不到1分钟。冲进病房时,周大爷面色发紫、呼吸微弱。曾郁馨立刻俯身,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操作吸痰管,同时指挥护士接氧气、测生命体征。指尖触到周大爷冰凉的皮肤,她才惊觉自己没穿袜子,小腿正裸露在刺骨冷空气中,但所有注意力都锁在仪器跳动的数字上。

慢病管理中心主任李鸿雁连夜赶来,牵头组织多科室会诊。近1小时抢救后,周大爷血氧逐渐回升,被转往ICU继续治疗。返程时,李鸿雁突然停下——曾郁馨的小腿冻得通红,拖鞋上还沾着雨水。“当时满脑子都是救人,哪顾得上冷。”她低头看着腿,笑着说。

那夜,她在寒里守了近两小时。如今周大爷早已转危为安,康复后特意回慢病中心复查,握着曾郁馨的手反复说:“要不是你那天拼着命救我,我这条老命早没了。”

亲人般牵挂:他把患者的事,当成自家事

每周三上午,慢病管理中心候诊区总会传来老患者的打听声:“小梁来了吗?我今天血压有点高,想跟他念叨念叨。”大家口中的“小梁”,是副主任梁思宇。

72岁的张婆婆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此前因血糖反复波动频繁住院,渐渐对治疗没了信心。第一次找梁思宇就诊时,她坐在诊桌前,没说两句就抹起眼泪:“药吃了不少,血糖还是不稳,我都不想治了。”

梁思宇没急着开处方,反倒搬了把椅子坐在她身边,听她絮叨日常饮食、作息,连她独居的孤单也耐心听着。“阿姨,您这血糖不是控制不好,是咱们没找到适合您的节奏。”他一边帮张婆婆调整用药方案,一边手写了张“饮食作息表”,上面一笔一划标着“早上喝小米粥别加糖”“傍晚散步20分钟”。

从那以后,梁思宇总记着张婆婆的情况。一次她没按时复诊,他下班后特意绕路去探望,才发现老人感冒发烧,早忘了吃药。“您要是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别硬扛。”临走时,他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纸条上,贴在老人的药盒上。

如今张婆婆血糖稳了,每次来就诊,总会给梁思宇带袋自己腌的咸菜:“他比我家娃还上心,不拿点东西,我心里不踏实。”在慢病中心,像张婆婆这样把梁思宇当“自家娃”的老患者还有很多——有人记着他的生日,有人给他带家乡特产,这份超越医患的情感,成了锦旗上最暖的注脚。

数十面锦旗,每一面都藏着“双向奔赴”的故事:患者以信任相托,医者以生命相护。在成都京东方医院慢病管理中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寒夜里冻红的小腿,是诊桌前俯身的倾听,是跨越千里的视频连线。这些平凡瞬间,拼凑出医者最本真的模样,也让“救死扶伤”的誓言,在每一次守护里愈发滚烫、清晰。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