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禁区!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西南首例大脑半球皮质剥离术
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积极推进西南地区首个全年龄段全国领先的癫痫诊疗平台建设。
“飞——”
清亮的童声划破8月的晨光。神经外科病房里,两岁七个月的小星星(化名)把护士姐姐送的蓝色小飞机高高举过头顶,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
“好可爱的娃儿,手术恢复的好好哦,一点都不像十天前脑壳做大手术的样子”。病房里其他病友对勇敢的小星星也纷纷夸赞。
第十天早晨,主管医生邓兵弯腰轻轻捏了捏小星星的手心:“今天可以回家啦。”话音落下,一旁的爸爸瞬间红了眼眶,妈妈把脸埋在孩子肩头,泪水止不住地掉。为了这句“病好了,回家吧”,一家三口从四川出发,辗转国内多地寻医问药,整整奔波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终于在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等来了答案。
【求医之路:被难治性癫痫困住的两年】
把时间拨回术前。小星星出生在四川资阳,人生第四个月就被癫痫攫住——右侧肢体骤然剧烈抽搐,最长一次持续整整一小时,唯有镇静药物才能按下“暂停键”。辗转多地求医后,他被确诊为Sturge-Weber综合征(颅面血管瘤病),这是临床公认的难治性癫痫类型之一。一年多里,药物从有效到失效,小星星的癫痫发作频率飙升至每月二十余次。更让人揪心的是,他的右侧肢体渐渐乏力,语言发育也随之“失速”——两岁多的孩子,只会吐出零星单音节,水平倒退到一岁,头面部的大面积红斑与怯懦的眼神,更让父母心疼不已。药物治疗陷入绝境,手术,成了小星星生命里最后的希望之光。
【术前:跨越“禁区”的破局之路】
可这束希望之光,却被“低龄手术禁区”的高墙挡在了面前。
在神经外科领域,三岁以下患儿的大脑半球级癫痫手术,就像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放眼全国,敢踏足这片“禁区”的机构屈指可数。
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学君教授道出了其中的艰难:“三岁以下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及时祛除致痫灶,不仅能让孩子不再受发作的折磨,更能为大脑发育扫清障碍,帮他未来顺利步入学堂,也让整个家庭恢复往日的宁静。可幼儿的脑组织太娇嫩了,血容量小,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又弱,术中哪怕只有一丝细微的偏差,都可能让孩子面临终身神经缺损的风险,谁都不敢轻易冒险。”
小星星父母近乎绝望之际,儿科团队首先接过了诊疗的“第一棒”,迅疾完成“一站式”术前闭环:视频脑电捕捉隐匿异常波,多层认知量表精准量化发育基线,高分辨影像三维锁定病灶。正是儿科团队这关键的第一步,为多学科会诊提供决策坐标——医院随即联合国内癫痫外科权威、厦门弘爱医院癫痫中心姚一教授团队,共同敲定了为小星星实施左侧大脑半球皮质剥离术的方案。
这个决定背后,是两院团队对技术的自信,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这台手术不仅将打破医院从未为三岁以下难治性癫痫患儿实施大脑半球手术的纪录,更能一举填补西南地区低龄复杂癫痫外科治疗的空白,让“低龄手术禁区”的壁垒在西南大地首次被击破。
面对这场难度极高的手术,两院团队没有丝毫懈怠,依旧从容有序,迅速开启了全面细致的术前筹备。医院专门组建了以专注癫痫研究的陈蕾院长为核心的难治性癫痫多学科协作专班,儿科、神经内外科、病理科、麻醉科、影像科、康复科等科室的资深专家悉数加入,从不同专业维度为手术保驾护航。
术前一周,团队先后召开两次专题讨论,大家把每一个环节拆成更细的步骤,再逐一核对、落实。
影像科用最新设备完成高分辨率扫描,把病灶位置、范围勾勒得一清二楚;神经电生理团队则通过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一点点捕捉癫痫发作时的信号,把可能存在问题的可疑区域进一步缩小,让手术目标更明确;麻醉科医生反复测算孩子的体重与体质,一次次推敲给药方案,既要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又要兼顾术后能平顺苏醒;康复科提前制定好了循序渐进的术后训练计划,护理团队更是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演了一遍,连“用孩子熟悉的袜子代替约束带,减少他的陌生感”这样的细节,都写进了护理流程表。
小星星的父亲在术前沟通会上感慨:“十几位专家围着孩子的病情,一步步梳理,我们就知道把孩子交给他们是对的。”这份安心,也来自病区微信群里那些癫痫术后家庭的真诚分享——一句句“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让这个年轻家庭看见了可追随的光亮。
【术中:精准微创与平稳顺利】
姚一教授,二十余年只专注一个疾病:癫痫!
癫痫,是多种复杂病因导致的大脑疾病。因此,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他反复提醒团队:先追问“为什么”,再决定“怎么办”。唯有先锁定病因,才能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因病施治”的精准路径。
癫痫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祛除癫痫灶,让发作归零。保护健康大脑、挽救脑功能,“救人”才是最终目标。于是,“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意识被锻造成团队的肌肉记忆,落笔在每一次医嘱、每一个眼神里。
在小星星的诊疗中,这种“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理念,不仅仅在术前多学科团队评估讨论、手术计划和术后照护中体现,也落实到麻醉和手术中每一个细节。
一条 8 cm的直切口,既满足了开颅所需,也悄悄把疤痕留在发际之后;面对不足 3 mm的稚嫩颅骨,定制器械像量身裁衣般妥帖;导航光束始终稳稳停在毫米之间;静脉丛交错处,医生们用最小的幅度拨开每一根“细线”,让病灶完整剥离,却让健康组织毫发无伤;麻醉组同步保证:呼吸循环稳、体温36 ℃恒定、水电酸碱平衡、体位舒适无压疮;用药避开对术中脑电干扰;刀声即止,精准减药。患儿平稳睁眼、气道保护反射完整,苏醒评分提前达标,安全拔管。
没有急促的脚步,没有多余的口令,只有循着既定流程的稳健节拍——这份举重若轻的背后,是改良技术的底气,是千锤百炼的默契,更是一句无声的诺言:把孩子完整地交还未来。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温暖怀抱与精细护理】
术后,团队做出“不入重症监护室”的审慎决定——既省却了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也印证了他们对技术的笃定。这一选择还基于多重评估: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全程平稳,出血量极低,循环与自主呼吸恢复良好,无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手术采用创伤极小的微创路径,组织水肿和疼痛反应轻微,降低了监护需求。
吕涛主任率主管医生、护理小组,每小时准时巡房,严格记录患儿出入量,一滴一进,精准到毫升,确保术后恢复平稳有序;儿科团队每天到病房开展针对性评估;而护理团队作为术后康复的核心力量,更以极致专业与温度织就守护网:他们摒弃传统约束带,改用患儿熟悉的袜子制作“温柔约束”,既防抓挠又保舒适;病房被特意安在了“守护最近处”——推开护士站的门,抬眼就能望见病房方向,24小时里任何细微动静都能被快速捕捉,让响应永远快一步。
术后前三天里,一边是父母寸步不离地守在床边,眼神紧紧追着孩子的小手;另一边,医护人员的脚步声每小时都会准时响起,听诊器轻贴胸口听呼吸,体温枪轻轻掠过额头测体温,连小星星睡梦中的一次蹙眉、一声轻哼都不会放过,这份细致,比守护初生宝宝还要周全。
带队护士曾在华西专门进修小儿神经外科,手里握着最严谨的术后护理规范,总能用通俗的话把专业注意事项讲透;团队里的年轻护士也格外贴心,和家属唠两句孩子爱吃的辅食、在家爱玩的玩具,不知不觉就拉近了距离;也会手把手教家属怎么轮班休息不熬垮身体,如何在本子上记清孩子喝了多少奶、换了几次尿布。
病房里少了冰冷的监护声,多了爸爸念的绘本、妈妈哼的摇篮曲。因为切口小、反应轻,孩子醒得早、动得快:第三天,脑电监测结果平稳;第五天,右手能举过头顶;第七天,脆生生地喊出“爸爸”“妈妈”。第十天,各项指标全部达标,顺利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那天,小星星的父母在门口红了眼:“跑过那么多城市,从没想过能这样轻松地牵着孩子走出去。谢谢你们,给了他一条新的路。”
【后续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守护与行业突破】
如今,小星星已按康复计划逐步恢复。医院医务部副部长邓亨怡介绍:“我们为癫痫患者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术前评估到术后五年随访,每个关键节点都有专人负责。”这种系统性管理,正是医院申报二级癫痫中心的核心优势。
事实上,这场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西南地区较早开展难治性癫痫手术的机构,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去年通过神经外科新技术备案后,已完成多例成人手术,此次儿童手术的突破,标志着医院已形成覆盖全年龄段的癫痫诊疗能力。医院龙潭院区配备的最新一代3.0核磁、CT等设备,也为手术定位提供了关键支撑。
【温暖医疗的成都实践】
这场手术的意义,不止于让小星星重获健康,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南方案”。从入院评估、手术路径到术后康复,每一步都配有时间表与责任人,让“十天回家、不必进监护室”从奇迹变成标准答案。
它宣告着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已拥有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难治性癫痫救治体系,也为西南地区的低龄癫痫患儿,立下一座看得见、走得近的新路标。
目前,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正积极推进西南地区首个覆盖婴幼儿至成人的全年龄段全国领先的癫痫诊疗平台建设。该诊疗平台致力于癫痫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联合诊疗,旨在让癫痫患者在本地即可享受到一流的诊疗服务、一流的外科手术治疗。
在小星星术后“成长护照”的首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愿你在没有抽搐的世界里,尽情长大。”如今,这句话已成为医院对所有西南癫痫患儿的承诺——低龄手术禁区已破,充满希望的未来正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