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头雁引领群雁飞 农技指导员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宜宾市翠屏区的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既是扎根土地的农民,又是传播农技的使者;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怀揣共同致富的初心。他们就是翠屏区精心培育的农业技术指导员队伍,正以“头雁”之姿引领乡村振兴“雁阵”齐飞。
李庄镇高桥村的葡萄种植户余波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今年,他积极指导周边农户开展葡萄种植,并成功指导农户采用药材套种玉米高粱的新模式,实现玉米和高粱产量稳定增长。
望着长势喜人的农田,余波满怀信心地表示,接下来要将自己农场实践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广泛推广,希望能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
在金秋湖镇,亿粮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莫兴民同样身肩农技指导员职责。今年她为合作社成员们争取到“郎糯红”高粱订单,让农户们获得可观收益。“看到农户们拿到钱时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莫兴民表示,明年将继续推广该品种,让更多农户看到农业好“钱”景。同时,作为农机专合社理事长,她还将重点推广微耕机、收割机等小型农机具,让农户耕地耕田省工省时,实现增产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余波、莫兴民等农技指导员的成长,得益于翠屏区创新实施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自2022年起,翠屏区将“头雁”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区级部门联动、区镇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聚焦“选、育、扶、用”四个关键环节,培育了40人以上的“领头雁”队伍。
翠屏区农科所所长雷丹介绍,在遴选机制上,翠屏区建立793人的储备库,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在培育质效上,创新“地方导师带项目+高校导师带技术”双轮培育模式,设立“头雁”培育工作站;在政策扶持上,持续推进《高素质农民“头雁”认定管理办法》,高素质农民“头雁”购买养老医疗保险可获得80%补贴;在示范引领上,优先将“头雁”纳入农业技术指导员队伍,每人每月补贴500元,并统一购买意外保险。
据悉,三年来,翠屏区投入261万元组织699名带头人参加培训,投入1718万元支持140名带头人实施产业项目,成功打造科技示范基地10个、百亩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3个,推广应用新技术48项、新品种36个。已有32名“头雁”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16人上榜农民增收典型案例。雷丹表示,下一步,翠屏区还将借助省委组织部推广“一村六员”的契机,2025年在全区遴选17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力争通过3年试点培育50人以上的专业队伍,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提供产业发展支撑。
如今,这支由11名“头雁”组建的农技指导员队伍已累计开展各类指导500余次,实现了从“有限帮扶”到“广泛指导”的身份转变,成为农户口中的“救急人、好导师”。他们用科技点亮田野,用汗水浇灌希望,正在翠屏大地上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供稿方:翠屏融媒朱思雨)